杂文:“真”的特点(外四则)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8-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真”的特点

  真的外表,常常像一块璞玉,粗糙,没有亮光,也没有其它出彩之处,并不可人。

  真的结构,往往有缺陷,不完整、不全面,却使人感到有“缺憾之美”。

  真的颜色,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自己属于哪种颜色,就一以贯之,所谓“本色不变”。

  真的行为举止,自然而然,落落大方,不装样子、不做作,“我就是我”,所谓“坐不更姓,行不改名”。

  真的内心世界,踏实,沉着,有定力,有底数,常常坦然自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红楼梦》一副对联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人们也常慨叹,“真假难辨”。其实,明白了真的特点,相比之下,假便原形毕露,甚或没了藏身之地。

 

 

  “哄”的境界

  婴儿学步,跌倒了,摔痛了,哭了。妈妈将其抱起,为其揉揉腿,擦擦泪,连声说,“好了,好了,不痛了”。用语言和行为安慰、鼓舞婴儿。这叫哄。

  现实生活中,哄并不鲜见,不仅有大人哄孩子,还有男人哄女人、强者哄弱者。

  哄的目的,在于让被哄者得到慰藉,受到鼓舞,看到光明,提升勇气,继续前进。

  哄,彰显了主人翁姿态,有时,哄者宁可隐忍自己的痛,也要强扮笑脸,去哄被哄者。足见,哄的境界之高。

 

 

  “用”的价值

  一件破旧衣服,不穿了,没用了,丢弃了,却被另一人捡来,拆洗缝补,穿在身,用上了。

  用是行走的,不在这里,便在那里。用会自信而骄傲地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物质不灭,用也不灭。但,用并非随物质而生存,在精神领域,也大有存在空间,和施展威力之地。

  固然,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可低估。

 

  “半”的意蕴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是人生的半百年龄,告别了青涩,臻于成熟,明规律,不妄行。

  “早晨的觉,半路的妻,羊肉饺子,清炖鸡”,俗称生活中的“四大美事”。其中“半路的妻”,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觉甜蜜。

  曾国藩崇尚“花未全开月未圆”境界,因其体现蒸蒸日上。而花全开,意味花将败落,还是半开或大半开好;月圆,意味月将变亏,还是半圆或大半圆好。

  师徒之间,智者主张“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零距离、太亲密,难免生厌、惹出是非,半才美好、才久远。

  半的意蕴深长,能不令人向往?

 

 

  “爱”的神奇

  繁体“愛”字,竖看,上为母字、下为父字;横看,则为神字。神了。古人造字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人间之爱,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为最。世上,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演义出的神奇事迹,人们多有见闻,不说也罢。

  男女之间的爱,同样神奇。有位老太,每天坐在门口,手里拿个烟袋锅子,反复把弄。起初,人们不解,她不吸烟,何以如此?后来得知,她老伴生前吸烟,老伴去世后,她深深怀念,把弄烟袋锅子,是对老伴深爱的一种释放。这爱,多么神奇!

  如今,爱的字体,虽然由繁变简,但其内在的神奇没变。

 

  (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 7月 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