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文坛骂阵”现象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6-05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赵仙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赵仙泉杂文《评“文坛骂阵”现象》.jpg


不癫不狂,其名不扬。这是多年前有位老教授对于某些“学者”的评语。在学术界,有的人急于出名,又不愿扎扎实实钻研学问,就以“学术争鸣”为幌子,靠施放“学术炸弹”来引起注意,结果是不但没取得“标新立异”的效果,反而把自己的名声弄臭了。他们的惊人“发现”不外乎片面否定历史上某位名著的真实性以及考证出“谁是谁”“谁不是谁”等等,往往喧闹一阵后就归于平静了,就像“乌贼”虽然把水的局部搅浑了,可是大海终究是大海,依然是碧波万顷。

如果说学术浪子靠耸人听闻来浪得虚名,那么文坛一些“剑客”就靠骂人来“叫阵”了。有的属于“名人”骂名人,比如王朔骂金庸,在社会上就掀起了一阵“沙尘暴”,简直让金庸迷或非金庸迷都“迷眼”了。王朔把金庸的作品贬得一钱不值,金庸却没有回骂王朔,更没有暴跳如雷,显出了“大侠”的风度。当然,他老先生心里肯定是不平静的,毕竟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遇到了彻底否定,这多少有点残酷。好在金庸的书并没有被焚毁,爱看和不爱看,选择权在于读者。“酷评”究竟算不算“终审判决”,还很难说。另有一种“骂”,是无名之辈或名气不大的人骂已经名声大噪的人,比如有位文学青年骂散文家余秋雨是“文革余孽”,并质问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据传媒报道,余秋雨要和这位青年打官司,这样一来就更热闹了。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有人揭发某篇骂余秋雨的文章是抄袭四川某作家的。这表明余秋雨的“亲友团”开始为他打抱不平了,并通过“调查取证”抓住了论敌的把柄。这样,一连串有关和无关人员都可以搭“名人便车”,大家都跟着出名了。可见,骂名人或与名人打官司,是早出名、快出名的捷径。

名人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老虎的屁股不是不可以摸。问题在于骂名人或所谓“酷评”成为一种“将名人恶心一把”的时尚,这就值得斟酌了。也许,这是一个不需要文坛霸主和文学偶像的时代,谁想长期独领风骚或独占别人的崇拜都不太可能。可是,破坏之后的建树又在哪里呢?即使你骂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狗屎,但你又写不出比他香多少倍的新的武侠小说或别的什么作品,那你的骂又有多少说服力呢?就算有的人反感余秋雨的散文“玩深沉”,但你的文章又未必好到哪里去,干嘛你就不能与人为善地好好讨论呢?看来,评论也应该有个风度问题,张口就骂人、下笔就损人,可能有理也变得没理了。

眼下的中国文坛似乎在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重新洗牌,经典的或准经典的东西在一些人眼里已经失去价值,变得不是东西;而新的方向或高度又处于寻觅之中,在新的一千年里,文学到底是什么模样了,现在也的确到了应当认真思考的时候了。除了骂人和被人骂,或除了暴露自己的隐私、宣泄莫名其妙的感情以外,我们的文学难道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


(赵仙泉,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人,系文学硕士、新闻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有《理性与情感》等专著。本文摘自2014年出版的《杂文百家》一书。原载2000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