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忧“瓦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11-1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欧阳德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杂文奖.jpg


时下,有不少人,儿子、孙子才小不大点儿,就开始为其房、车、款、工作等等“远忧”起来,继而开始奔忙。有些人的子女已经成人,可做家长的还在愁纹纵横地焦虑着,似乎不办妥难以瞑目安息。

但世上很多事情往往是与人愿相悖,他们对儿孙越是这么“负责”,儿孙往往越是不争气,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这方面的教训,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太多了。

据报载,有位母亲,四个儿子长大分了家,没有一个儿子愿与母亲一起生活。老人成了新社会的“孤儿”,晚年如此凄苦,这与她当年“多子多福”的初衷是多么的相悖;还有一位母亲,在负债五万多元后,终于盼到独生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要求帮助还债时,女儿竟说:“我要结婚生小孩,哪有钱帮你还债?”旁人看不顺眼,责问“反骨女”,她竟吼道:“谁叫她生了我,谁叫她借钱啦!”。在债主的追迫下,做母亲的只好含泪四处拾破烂,一点一滴积攒。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父辈不可能为儿孙包办一切。元代关汉卿就主张“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清代郑板桥给儿子的遗嘱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他的儿子毛岸英说:“去参加土改等具体实践吧”;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说:“孩子们的事不能都靠大人安排妥帖,要让他们作作主,自己去闯得到锻炼方能在社会立于不败。”现在我们一代年轻人中有不少对父母有偏见,可以概括为:“既生我,要为我;不为我,何生我?”的错误观点。一不如意,就恶声恶语,怨自己生不逢时,回家对父母发脾气、摔盘碗、要这、要那的。父母这时才来悲凄却已晚矣,这都是当年教养失策所致。

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做父母的真爱子女,就应从他们小时开始,培养其独立人格,磨练其艰苦意志,增长其真才实学,不要只重教育,让其读课文而不予教育其做人。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父母的好儿女,父母才可安享晚年。

一个上海长大的犹太母亲莎拉,回到以色列之后,开始摒弃中国的保姆式的教子方式,采用犹太人的有偿生活机制、注重生存能力等方法来教育孩子。她的孩子很小就发展出了很强的生存、经商能力,直到长大成为富翁。

莎拉教子的故事给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多启发。她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培养出了富翁,毕竟一个人成为富翁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更何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或者有能力成为富翁。

莎拉教子给我们的启发可以说是如何从一个包办代替的父母到开始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和生存的能力。而且莎拉对这三个孩子并不强求一致。尽管他们都是赚钱,三个孩子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赚到的钱也各不相同,莎拉都欣赏并接受,孩子们小时候的经历也促使他们日后选择了不同的职业。莎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较、没有包办代替。正是这样一种放手的爱加上适当的压力,促使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发展出了自己的才华、能力,直到有一天有了自己的事业。

比较起来,我们中国的父母凡事喜欢替孩子做主。在教育上只注重分数、关注孩子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最后是否能上好的大学,而非常忽视个性以及能力的培养。当孩子们真的可以自己飞翔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的翅膀没有力量,还要回头寻求父母的帮助,结果操劳的保姆父母苦心培养出了“啃老族”。

莎拉培养出三个自立、自强、有个性孩子的故事,无疑能给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多启发。

更有甚者,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这类父母本身就有问题,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如何才是爱孩子,如何去爱孩子,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深思。


(作者简介:欧阳德祥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兼文友部部长、四川省散文学会文友部原部长。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副教授,在全国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0多篇,获得过全国征文大赛和多家报刊杂志征文赛奖项。已出版《闲暇絮语》、《闲情随语》、《闲心漫语》、《闲兴杂语》、《闲言碎语》五本散文、杂文、随笔集。文章获得四川省首届散文奖,文章入选全国《杂文百家代表作》一书)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