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想起“于丹话清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4-19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1年前的201341日,北师大教授于丹应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栏目之邀,通过现场直播形式,专题话清明慎终追远,留下深刻记忆。在2024年清明节就要到来之际,想起于丹话清明的话题,更是回味无穷,倍觉盛世九域风清月明,大有通过祭扫而回望、春游而憧憬之必要进而珍惜新时代,图强新赛道,开创新格局,走实中国式现代化。

于丹教授通过央视大视屏现场展示的清·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伍侯家·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三首古诗,把清明节风清景明,气温回升,生机盎然,一年之际在于春的时日感和追思感、追求感、追远感讲得入目三分。于丹教授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令我们比较准确领悟到了三层意思。其一,清明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既有庄严肃穆的悲怆之感,又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觉。该过去的都过去了,该来的皆来了。对过去永远怀念,对未来充满信心,慎终追远,撸起袖子干眼前。其二,清明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有史可考的介子推,念念不忘寒食之隐痛,而感恩戴德。清明节寒食节都是值得庆祝和怀念的。作为廿四个节气之一清明而言,马上就要犁耙水响了,当不违农时而备耕而耕耘。其三,扫墓祭祖也好,踏青春游也罢,雨纷纷”“欲断魂的悲恸感在情在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达理通情。去杏花村对逝去的先人以酒饭相祭祀,对健康活着的自己而憧憬未来开怀畅饮,又不可呢正所谓化悲痛为力量

清明作为节日,约始于周代。后来,晋文公将当朝风行的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于一日。两千多年来,不论哪个帝王执掌朝政,都和老百姓一同过清明节。有始以来,没有一年不过的。38年的中华民国没有不过的,即将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不过的。时下网上传的什么年不能”“什么人不能““清明前后左右不能祝早安、你好等,都是违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正中了西方及世上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下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文化史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过清明节慎终追远;争清明气,大闹春耕。共产党执政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法定清明节,是一种习俗的延续,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黄代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编辑出版有诗文集《心地烙印》,诗词集《洈水一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