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去往一个比较陌生的城市旅游度假,总要借助导航软件,前行有了方向感,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是现代科技“定位”的作用。商品经济时代,芸芸众生在竞争之中用优势“定位”,成功超越了竞争对手,满足了市场需求,斩获了丰厚财富。
由此观之,所谓“定位”,乃是“认定目标,摆正位置”。
时光不歇,岁月催征。即将通过勤学苦练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子们,该如何设计自己的未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首先,认定目标。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有个“时间零”的理论。在时间零上,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展开,所有的想象都还是胚胎。往后的时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行动难免会迟疑、盲目和松懈。只有给往后的时间一、时间二、时间三……认定目标,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成功打卡的每个“定位”连缀成了上升的曲线。的确如此,“成功没有奇迹,胜利只有轨迹”。就如一位优秀教师,每接手一届学生,总要和他们共同商定“踮起脚尖够得着”的奋斗目标,然后通过坚持不懈、蹄疾步稳的努力去实现它。毋庸置疑,认准目标,“定位”激励,方能在拐角遇见美好。
然后,摆正位置。《周易》中说:“正位凝命。”指的是摆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身使命。可见,“定位”的另一层要义是摆正发展方位,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一个人如果认清了时与势,摆好了正确位置,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定位”在哪里,价值“定位”在哪里。君不见,中国需要原子弹技术的时候,邓稼先有了正确的使命“定位”;君不见,中国需要导弹的时候,钱学森有了正确的研究“定位”;君不见,中国需要氢弹技术的时候,于敏、何泽慧夫妇有了正确的奋斗“定位”。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人士,听从祖国的召唤,兢兢业业铸造“大国重器”。难怪美国朋友基辛格感叹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青年马克思有一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青年马克思把人生“定位”给社会利益和人类幸福,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青年,当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时,不仅要胸怀理想认定目标,摆正位置学习崇高,也要学会评估自我,量体裁衣,脚踏实地走向自己人生的高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一抹动人的风流!
(作者简介:董新明,湖北松滋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校园文学作家,省级拔尖人才)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