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春天,跟随“全国知名作家下基层、行走江淮分水岭”采风团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参观了龙兴寺、历代帝王庙、洪武老街、明中都皇故城遗址等名胜古迹,进一步提升了对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凤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想,朱元璋能从一名放牛娃、小和尚、讨饭者、流浪汉,成功逆袭为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真是一个奇迹。他从一名“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和传奇色彩。他的奋斗历程和成功崛起,给后人带来丰富的谈资和思考,也给如今的凤阳带来无尽的财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造福凤阳人民,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朱元璋的身世和他开创的300年的大明基业,正成为我等许多“小人物”追捧研究的内容。几百年来,许多“小人物”因在大明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方面贡献卓著,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大人物”——文化大家。这小与大的转化和成长,反映了深刻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现象。
朱元璋由一位“小人物”到成就帝王基业的“大人物”,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我想说的是,让凤阳中都城昭示天下的文物工作者王剑英。他由一位参加劳动改造的“小人物”而成为研究凤阳中都城的“大人物”,其过程充满着历史偶然性时代气息。
2024年3月30日,我在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见到了王剑英先生的半身塑像。他神态安详,戴着眼镜,留着背头,身穿中山装。他身后,是明中都皇故城的发现、研究实物图片展览室。在一块“中都之幸”的展牌下写道:“王剑英(1921——1996年),江苏太仓人,先后就读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政经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研究院。1951年后,就职人民教育出版社40余年。曾任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毕生钻研史地,重考据,著作甚丰,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1969年,49岁的王剑英下放到凤阳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他白天推着自行车、带着照相机和尺子,在中都城里做调查测绘;晚上手绘明中都地图,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六年时间苦心钻研,写成了《明中都》一书,揭开了明中都城的神秘面纱。
“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如果到凤阳旅游观光,一定要游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定要了解王剑英先生的生平事迹。因为王剑英就是为明中都的发掘做出杰出贡献的“大人物”。
在此次采风活动中,我认识和了解到的宫开理先生是又一位由“小人物”而成长为凤阳文化标签的“大人物”。
采风活动报到的地点在凤阳帝城大酒店。我和商丘作家焦风光报到之后,每人领到一个文件包,包里有一册采风活动指南、两期印制精美的《凤阳文学》和一本宫开理编著的《序赏帝乡耕耘人》。我读过“指南”之后,对杂志和书籍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认识了宫开理先生,并抓住机会请他在《序赏帝乡耕耘人》一书上签名留念。
打开该书封面的折页,有宫开理简介——什么中国作协会员、二等功臣等等,令人顿生敬意。看文字介绍,他比我小一岁,我们算同龄人。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10多本作品,好几个头衔,在这里没法罗列。但我对有人评价宫开理为“安徽莫言”的说法提出异议——
莫言是文坛上的“大人物”,而宫开理与莫言相比,是文坛上的“小人物”。在文学创作方面,宫开理没有莫言创作的小说数量多。但是,宫开理的文学创作所涵盖的戏剧小品、民间故事等是莫言所不能及的;在创作初衷方面,莫言的写作,功利思想太重,而宫开理的作品立足地方、面向大众,从不考虑自己。为了宣传凤阳、宣传滁州、宣传安徽,他奋不顾身,废寝忘食。有时候,自掏腰包也要组织文化活动。他是为宣传家乡而写作、是为家乡文化而写作、为弘扬正能量而写作。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比一些文坛“大人物”可敬可爱。宫开理对凤阳历史文化的贡献远远超过莫言对其故乡高密的贡献。我认为,宫开理是文化战线上的“大人物”,是“凤阳文化的名片”。请问,有多少作家可以扛起“文化名片”的大旗?可以说,谈起凤阳中都城文化,王剑英、宫开理等都是绕不过去的高山。他们都是由“小人物”而成长起来的“大人物”。
事实证明,“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一些“小人物”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成长为“大人物”;而某些自诩为“大人物”的人,一旦失格,就会化为尘埃。我比较欣赏励志类的故事,喜欢和成长中的大、小人物交朋友。在这次采风活动中,我还偶然结识了凤阳籍摄影家张金球,感到十分幸运。
在整个采风活动中,只见一位身背相机、十分精干的中年人跑前跑后,为大家照合影,为作家们留纪念,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在大巴车上,我们坐在了一起,互相加了微信。聊天之后才知道,他已经70多岁了。那天,在弥陀寺前,他为了寻找合适的摄影角度,站在一个凳子上为大家照相,我当时真为他捏了一把汗。
张金球是凤阳教育界的一名退休干部,曾经当过小学教师、校长等。他热爱摄影,且颇有成就。2013年1月19日《滁州日报》整版推出他的作品《中都城踏雪遐想》。9幅精美的雪景照片,2000多字的文章介绍,很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我后来才知道,张金球还出版了摄影集《历史的穿越》,图片内容涵盖凤阳的考古景点和景区亮点。县委书记在这个影集的序言中写到:“张金球同志是一位勤奋的凤阳本土摄影人,为追寻凤阳的历史足迹,他不顾寒暑阴晴,用心去捕捉凤阳千百年岁月的积淀痕迹,用鲜明的视角连接凤阳的过去和未来,每幅图片都是古老凤阳一段历史的印记……”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中获奖,数百幅作品在报刊网站发表。在我心目中,张金球是一位为凤阳的文化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人物”。说起这些,他总是露出谦逊地笑容。
在滁州、在凤阳,历史文化、山川风物可写的内容太多太多,“大人物”“小人物”的故事比比皆是,他们共同组成乔木、灌木齐备的文化森林。曾经出现的“大人物”和成长中的“大人物”同样令人敬佩。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文坛“大人物”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24年4月13日)
(作者为河南省《商丘日报》副刊部主任)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