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不止是自娱自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7-01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清晨,在院子里散步,偶然机会,听到甲、乙两位老哥的对话,觉得挺有意思。

老乙:甲哥,你那么大岁数了,还笔耕不辍,又是写诗歌,又是写散文什么的,何苦呢?不累吗?

老甲:呵呵,我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没什么,也不觉得累。

老乙:听说,老年人坚持写作,除了自娱自乐,还能预防老年痴呆。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的,那就坚持写下去吧,有好处的。

老甲:可能有这方面的好处,我没想那么多……

听了二位的简短对话,我边走边想:这老年人写作,到底有些什么意义呢?其中更大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我想,那老甲,嘴里不说,心里未必不明白:老年人坚持写作,不止是自娱自乐、预防老年痴呆之类吧,还有更大的意义

当然,老年人坚持写作,确有自娱自乐和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写作中,自己把握嬉笑怒骂,自己设置真真假假,可以大胆自由想象,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自然是自娱自乐了。写作需要开动脑筋,生命在于运动,自然也就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了。除此之外,可能对身体的其它器官也会有益无害吧。

不过呢,我可能与老甲,英雄所见略同。老年人坚持写作的更大意义,应当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多做点贡献。据知,老甲当年入伍时就立下誓言:扛起枪杆子,携带笔杆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退休之前,是单位有名的笔杆子,每天忙忙碌碌,工作简报、经验总结以及首长讲话稿等等,大多出自他的手。退休之后呢,没了工作需要,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坚持写点诗歌、散文之类的文艺作品,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事实上,老甲写的文艺作品发表后,人们读了,精神受到鼓舞,又学到了相关知识。其写作的更大意义,不是显而易见吗?

可以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对于人的思想、文化方面,都有启迪和潜移默化的功能,会使人在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文素质,这是宣传、教育等其它工作所难以替代的,因此,委实不可小觑。苏东坡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凡是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做奉献又有一定写作能力的老年人,习惯性的劳作,难以终止,因此,都不会轻易放下手中这支笔的。

从实践来看,写作是个不断提高、日臻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老更成。远的不说,就说著名老作家巴金,耄耋之年仍在坚持写作,而且,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每每更上一层楼。尤其是他的《随想录》,使多少人受到启发、感到警醒啊!

所以,我觉得,老年人坚持写作,虽然有多方面的意义,但也有主次之分,而继续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意义,则更为突出。当然,话说回来,老年人坚持写作,其意义,其好处,还可以一举多得,主次兼容。因此,我由衷地祝愿老甲,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写作,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7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