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读《我与地坛》想到的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7-01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刘鸿儒】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史铁生才20多岁就双腿瘫痪,只能靠轮椅行走。写下《我与地坛》,留下深沉的思考。

年纪轻轻便遭此厄运,痛苦可想而知。他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他狠命地捶打双腿:“我可活个什么劲!”

他在地坛这个宁静荒芜的大园里思考着生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他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这段饱含哲理的话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立论》:一家给孩子过满月,一人恭维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主人感谢;一人说将来会升官,一片赞扬;一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遭一顿痛打。后者虽说实话,毕竟早了点儿,我夫妇皆已八十,一次和老伴谈后事安排,她面露不悦,到底为何?

好生恶死,好少恶老乃万物之本能。道家认为万物方生方死,人一出生,既是生的开始,也是死的开端。人了一天,也就是向死亡迈进了一天,难道不是铁的事实?我们该喜,该悲?史铁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在逆境中奋发进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应该说老庄哲学帮了他的大忙!

叔本华也有类似的话:“每一天都是一场小小的生命,每一次苏醒和起床都是一次小小的诞生,每一个清新的早晨都是一段小小的青春,每一次休息和入睡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人生的智慧》)所以他提倡早起:“要将清晨看作生活精华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清晨是神圣的。”(引用同上)我也有早起的习惯,由于白日劳累,又爱读写,便选择了清晨。早睡早起,晚8时入睡,早4时起床。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醒,一盆冷水冲去睡意,一盏孤灯迎来黎明。生活的感受带着黑土气息从笔尖中汩汩流出,落入一个个方格里……

我认为,《我与地坛》的结尾几段话才是点睛之笔:“那时他才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何等的意味深长,何等的辩证思维?“今日只有一次,从此不会复返”(叔本华)有人认为明日是今日的重复,差矣!逝者如斯,两只脚不会同时踏入同一河流!

所以我们老人,尽管不可能人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不敢轻掷时光,想多活几年?请抓住今天!

另外,我赞赏袁枚的《喜老》诗:“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不喜亦不恼。”保持一种豁达泰然心态,有益健康。

读《我与地坛》,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刘鸿儒,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作协杂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在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杂文月刊》《今晚报》《黑河日报报刊发小文,多次获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