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官荣人”与“人荣官”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7-0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陈思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日翻阅历史资料,看到《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二期登载的李慎之先生(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撰写的回忆胡乔木与钱钟书之间的一段往事:1982年,当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有天对李慎之说“我要去找钱钟书”,李问为什么,他一字一板地说:“我要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给社科院撑撑场面,来社科院当个副院长。”胡乔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3年了,我从来只知道‘官能荣人’,现在才第一次看到了原来‘人也能荣官’。”

“官能荣人”,似好理解。官本位思想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耐得十年寒窗苦”,皆为“一举成名天下知”。即使贩夫走卒,穷困书生,一旦搏得个黄袍加身,拜将封侯,蟾宫折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刘邦登上皇位,衣锦还乡,沛县父老隆重迎接,美酒佳肴微醉之时,翩然起舞,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何等威风,何等荣耀;苏秦挂六国相印,荣归故里,原来穷困时,看不起他的父兄妻嫂,现“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问跪下拜见他的嫂嫂:“为何前倨后恭啊?”嫂嫂回答:“你现在地位尊贵多了呀!”古时如此,现实亦不乏其例,有的贫寒子弟,奋斗成功当了官也荣耀乡里,甚至连七大姑八大姨、同学同乡都沾光。正因为“官能荣人”,有些人便千方百计谋升官,有的找后台、攀高枝,为升官晋爵“搭梯”;有的造假绩、盗“桂冠”,为领导垂青包装”;有的傍大款、收贿赂,用权力敛财买官。岂不知,官能荣人,亦能毁人,那些不靠正途升官的人,私欲膨胀,贪心不止,放纵下去,不仅不能保其位,一旦东窗事发,便身陷囹圄,遗臭后世。

“人能荣官”,确非易事。这样的人必须有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无私的担当,为民的情怀,履职的实绩。封建时代,开封府因包拯闻名,诸葛亮为丞相楷模,还有杭州的“白公堤”、徐州的“苏堤路”、戈壁滩上的“左公柳”,皆因白居易、苏东坡、左宗棠的德政而名垂青史;湖南的岳麓书院因有朱熹、王阳明而荣,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因有陈省身、王竹溪、华罗庚、吴大猷而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因有蔡元培、梅贻琦而名,孔子学院遍布88个国家、设院282所,因冠孔子之名而享誉世界,这些可谓“人荣官”的范例。在新时期干部队伍中,郑培民、扬善洲、廖俊波、任长霞、李保国、姜仕坤、黄文秀、沈浩、李夏等优秀人民公仆,他们在不同职务级别,不同职业岗位上,都为自己的“官”位增光添彩,谱写出新时代“人荣官”的赞歌!

为官者,应多思“人荣官”,而少想“官荣人”。况且共产党的官就是人民公仆,党和人民给你戴上了一顶“官”帽,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份担当,一生奉献。就要时刻想着忠诚于党,尽心尽力为党工作;就要时刻想着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去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还有“功成一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干出一番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才会为官增荣;如果一心只想“官荣人”,当官得好处,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荫及子孙,带着“私”欲当官的人,必然会走上贪腐之路,不仅为“官”蒙羞,也终归会官丢人毁,误了一生,一些贪官的下场就是明证。


作者简介:陈思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等10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杂文连续10年获“安徽新闻奖”(其中副刊类6次获一等奖)和2022年度“中国报纸副刊奖”(二等奖)。多篇作品收进《中国杂文年选》和《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有50余篇文章被选进省(市)中、高考试卷作文模拟题。)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