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就是自我中心,以自己的主观好恶和价值取向来判断事物的优劣、价值:自己喜欢、重视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反之就是坏的、没价值的。就如同小孩们评价食物时,总把“合自己口味”与“好吃”,“不合自己口味”与“不好吃”混为一谈。
在这方面,笔者有过许多教训。
年轻时,笔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体能的作用越来越微不足道,因而很瞧不起体育明星,觉得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更鄙视体育迷,觉得他们没文化,低级趣味。后来,了解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赋予体育明星很高的社会地位,许多精英人士都痴迷竞技体育,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如果自己是对的,那么,就意味着那么多精英都是错的,全都没文化,全都低级趣味,只有神经病才会狂妄到这种程度!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长期以来,笔者还一直认为有神论者笃信虚无缥缈的神或上帝,都是因为智商或文化太低。直至“知天命”之年,了解到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巨匠也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尤其是听了杨振宁先生的讲活:“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些不偶然、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才明白问题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简单,反倒是自己头脑简单,将复杂的问题看简单了。
前不久,在网上看电影《美国丽人》,看到一半就生气了,“这是什么烂电影,白浪费老子的时间!”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得知这部电影曾经获得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第57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等大奖,豆瓣评分8.5!不由得冒出了一头冷汗:多亏自己没有把这种愚蠢的见解说出来,否则,一定会被视为井底之蛙,贻笑大方:一个既没有学过电影专业,又对美国文化知之甚少的人,竟敢怀疑奥斯卡奖9000多名专业评委的鉴赏力,真是太不自量了!后来,笔者又看了该片的解说,才明白自己当初根本就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盲人摸象》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人类社会就如同一头硕大无朋的大象,在这只大象面前,任何人都是“盲人”,都只能摸到其微不足道的一个局部,因而难免产生偏见。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文人相轻”会成为一种痼疾:每个人的文章都是用其本人最喜欢的笔法抒写最重视、最感兴趣的见闻和感受,自然最合其本人的口味、最受其本人赏识,而他人的文章并非专为其量身定做,往往不合其口味,因而产生了其作品的价值远在他人之上的错觉。
当下,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有些人动不动就给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人扣上“非蠢即坏”乃至“既蠢又坏”的帽子,根源也是主观偏见。在这些人看来,某些问题(比如阿以冲突)的是非曲直极其简单明了,在极其简单明了的问题上站错了立场,除了“蠢”或“坏”,还能有什么解释?然而,其一,问题远没有其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于一些人很简单的问题,于另一些人则可能很复杂。比如麦子与韭菜,不识字的农民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学生却常常混淆。以一个人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来判断其智力、品德,本身才是一种“蠢”。更严重的是,这样做,很容易构成人身攻击,伤害他人的尊严,将本可以争取、团结的力量变成相反的力量。
相传,清华校长梅贻琦讲话非常审慎,总是模棱两可,从不断言,学生因此作打油诗调侃他说:“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但是我觉得;据说好像有可能,恐怕似乎不见得。”梅先生的这种谦逊作风,值得我们借鉴。这并不影响我们决策,因为决策,只要有相对充分、准确的依据就可以了,绝对充分、准确的依据是不存在的。
(作者简介:王海银,山西太原人,杂文、时评业余爱好者,近10年来发表杂文、时评500余篇,部分杂文被《年度杂文精选》选用。)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