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贾平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混得越差的人越关心国家大事。此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主要是男士),身处社会最底层,连下个月的房贷都没有着落,却特别喜欢谈论国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但细想起来却不合逻辑: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关心国家大事属于高层次需要,应该是混得越好的人(精英)越关心国家大事才对呀?而且,也只有精英人士才更了解国家大事,更有资格和能力关心国家大事。
笔者分析,如果此话真是贾平凹说的,那么,其中的“关心”二字应该是带引号的,他的真正意思是:混得越差的人越喜欢将谈论国家大事做为一种消遣方式。谈论不等于关心,正如谈论、窥探他人隐私不等于关心他人一样。混得差的人有了空闲时间,书读不进去,娱乐场去不起,“东家长西家短”聊腻了,尤其缺乏存在感,于是,谈论国家大事这种既可以排遣无聊,又可以体现存在感的休闲方式,很自然地成了他们的最爱。相比之下,精英人士不总把国家大事挂在嘴上,并非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务实,更愿意将精力用在对国家大事有切实影响的实事上,而不是耗在高谈阔论上。
有人可能不认同笔者的观点:底层百姓谈论国家大事并非只是为了消遣,比如某地有位两位退休老人,逛公园时就计划经济好还是市场经济好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最后竟然打起架来,其中一位的耳朵差点被咬掉……这两位老人如果只是为了消遣,能这么动感情吗?笔者要反问,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这两位退体老人所能决定的吗?既然决定不了,何必那么动感情?所以,两位老人打架,更可能是因为在争论过程中,一方或双方实施了人身攻击,令对方恼羞成怒。
空谈国家大事并非真正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大事也起不到任何正面的影响。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关心国家大事呢?笔者以为,关心国家大事,首先要了解国家大事。前段时间,笔者所在小区的业主群里有位业主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只需要1000多亿人民币,国家财力完全可以承受。真是可笑,他也不算一算,这么点钱,人均每年只有71元,连看感冒都不够!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即使是在目前医保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全国一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就已经达到了28140.33亿元!另有一个业主说,现在虽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但报销比例达到了85%以上,个人负担比例不到15%,一般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笔者原来也是怎么认为的,后来住院做心率失常射频消融术,一共花了4万元,只报销了1万元,才知道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我国的医保实行多轨制,不同身份的人医保待遇是不一样的,而且医院分三级十等,药品分甲、乙、丙三类,不同身份的患者在不同的医院里看不同的病,报销比例相差很大。医保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事情,在这种事情上许多人都存在重大误解,更不用说其他方面了。不了解国家大事,凭借道听途说和想象力信口开河,只会生产垃圾信息,混淆视听,对国家大事没有任何裨益。
关心国家大事,尤其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基层(区县)人大代表选举,应该是标准的国家大事吧?然而,请大家想一想,你能说出自己选区人大代表的名字、职业、政见吗?还有,他们在参会之前是否来选区了解过选民的诉求,在人代会上为选民争取到了什么权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为什么每届都要参加选举,难道只是为了保温杯之类的纪念品吗?“非暴力不合作”,是抵制这种形式主义选举的最无奈的办法,如果连这点办法也不会用,能怪人家不尊重你的权利吗?
其实,并非只有体制改革、祖国统一、捍卫国家领土等等才是国家大事。有的时候,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文明公民,就是对国家大事最好的关心。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沿“母亲河”修建了一个长数十公里、宽数百米的公园,由于游人不自觉,损害公园的设施、草木和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不得不将整个公园都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每隔数公里才留一个出入口,还配了许多保安和清洁工。试想,如果大家都能自觉地遵守园规、爱护园内设施,不就可以不设铁丝网,少配置些保安和清洁工,从而减少财政支出吗?减少财产支出和纳税人的负担,难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大事吗?
(作者简介:王海银,山西太原人,杂文、时评业余爱好者,近10年来发表杂文、时评500余篇,部分杂文被《年度杂文精选》选用。)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