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洋务运动首领——恭亲王奕䜣、外号鬼子六提出要修铁路,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阻力太大,不敢提。后来李鸿章提了,结果一片反对声,说他是“汉奸”。1875年,光绪特命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挖煤。挖煤后,李鸿章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上报朝廷说修了新马路,朝廷也没介意。铁路上没用蒸汽机车拉煤,而是用几匹骡子拉一个车皮,车皮里装煤,在铁轨上拉9.8公里,到头再卸下来。李鸿章想先有个适应过程,但负责修唐山煤矿和小铁路的英国工程师觉得用骡子拉车皮,太荒诞了。正好唐山煤矿有个闲置锅炉,他没报告李鸿章,就把它改装成蒸汽机车,拉了长长装满煤的车皮,这是1880年的事。蒸汽机车声响吓人,很多人觉得是妖魔鬼怪,就报告了朝廷,朝廷让李鸿章把铁路拆了。李鸿章知道朝廷忌讳的是蒸汽机车,打个马虎眼,把蒸汽机车撤掉,恢复骡子拉。
1884年马尾海战惨败暴露出的缺少统一指挥问题,让事情有了转机。左宗棠、李鸿章上奏折设立海军衙门,朝廷这才知道建海军衙门的重要并同意。慈禧用她最信任的醇亲王、奕䜣的弟弟奕譞当海军大臣。奕譞一上任,李鸿章就请他到天津视察北洋水师,奕譞站在疾速航行的军舰上,威风凛凛。李鸿章就借机跟他讲蒸汽动力——锅炉烧煤——骡车拉煤——修铁路。奕譞曾反对修铁路,此番视察蒸汽动力的军舰,明了修铁路之必要。李鸿章建议以海军名义打报告修铁路。奕譞说,现在还不行,反对力量太大,但我支持你先修到唐山的铁路。有奕譞支持,李鸿章就把这段铁路修到了天津北洋水师码头。1888年,奕譞见时候到了,就以海军司令部名义给朝廷上了修铁路奏折。慈禧让众大臣讨论,反对和赞成对半。此时,地方大员张之洞表态赞同修铁路,最终,在众大臣支持下,慈禧于1889年下令全国修铁路。从1872年李鸿章提议到慈禧同意,过去了17年。
其实,清朝不是跟铁路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觉得用夷狄的器物,有损天朝上国面子,有心理障碍。朝廷不可能放下脸面奉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是在清廷自救、学西图强的洋务运动影响下,在付出巨大、惨重代价之后,才做一点改变。
走笔至此,中山先生海宁观潮的话在耳边回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百多年来,沧桑巨变的冲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洗礼,荡涤着封建文化、皇权思想、夜郎意识等陈腐观念。然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今,骡子列车早已进入历史,但骡子列车的思维及其心理障碍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时冒泡,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市场化以及融入全球化的思想桎梏。
尽管各国历史文化、信仰及价值观不同,但都各有所长,皆有其短。这就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规避其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各以自己之特、长、优与各国交换,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效率最高化。好似各国齐手制作一席各显其绝活的自助餐,让食材配料作法火候口味精华尽显,齐摆餐台,各国凭口味、喜好、财力等各取所需,最后结算。任何都要能、全要会以及回家自己做,都与时代格格不入,做不到也没必要。也好比生产芯片的光刻机,诸多国家都只能生产其中一个部件、一种辅料,合起来形成一条生产线、产业链,能加入其中,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全球化遇到怎样的沟坎,这个大趋势都不可能改变。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唯一正确之路。舍此,就会上演骡子列车的滑稽。
(载2023年9月22日《义乌商报》)
(作者简介:于文岗,1956生,北京退休翁,河北黄骅籍,性情诚直实。全国杂文作家交流会副会长、杂文家,其杂文《“好看不结实”刨根儿》获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