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盲从其实是个伪命题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8-2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海银】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们经常批评他人盲从,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盲从是指在无从判断某种观点是否正确,也不了解传播这一观点的人是否靠谱的情况下,就贸然接受这种观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话。

笔者认识一位老人,因为是文盲,年老多病,城中村改造拿到一笔补偿金后,很快被神药骗子盯上了,先后被骗了四五万,却不接受教训,骗子只要稍稍变换一下骗法,照样上钩。她儿子(受过高等教育)摆事实,讲道理,把嘴皮都磨破了,就是劝不住。与儿子辩论,被儿子驳得张口结舌,心里却不服,暗地照旧我行我素。

这一案例中的老人,说其有怀疑精神吧,骗子在偏僻的角落租一间简陋的房子,连营业执照都没有,仅凭一张嘴,就可以让其大把大把地掏钱;说其盲从吧,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的文盲,竟然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受过高等教育、走南闯北的儿子!其实,这两种情形并不矛盾:她之所以相信骗子,是因为经过独立思考,认定骗子的话有道理,与其既有的知识、经验相匹配,而非盲从。如果非要用盲从二字,只能说她是盲从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力过分自信。可见,老人缺乏的不是独立思考,而是独立思考所必备的条件——常识、逻辑,以及充分而可靠的信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无论相信还是质疑,都难以摆脱盲目性,当怀疑的不怀疑,不当怀疑的反倒去怀疑。最终,怀疑精神只会导致盲疑”“妄疑”“神经过敏,独立思考也只能是臆想”“妄想”“胡思乱想

人们采信某种观点的原因,除了这种观点与其知识、经验相匹配之外,还有两种情况,其一,虽然无从判断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相信传播这种观点的人的见识和品德都是可靠的。这种情况不能说是盲从。隔行如隔山,对于专业性强的问题,比如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还是外星人建造的,阿波罗登月是不是虚构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中医靠不靠谱,等等,普通人凭一己之力,即使是绞尽脑汁、踏破铁鞋,独力思考、探索上100年,也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最终,只能听权威专家或机构的。其二,虽然其对这种观点也持怀疑态度,但一下子找不到比之更可信的观点,而情境又不允许其无限期时去独立思考、探索。比如,笔者天天吃饭,一顿都不拉,并不是因为相信某些食品专家门宣称的食品合格率超过了98%,而是不会辟谷,又实在不知道哪里可以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这种情况,只能说是无奈,而不能说是盲从。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在特殊背景下,某种观点无论是否正确,都不允许怀疑,都必然照着说和做。不独立思考还好,如果经过独立思考,发现了问题,反而会平添烦恼,万一憋不住说了出来,更是可能引火烧身。天长日久,人们也就懒得思考和质疑了。这种情况,只能算被迫盲从,而不能算盲从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盲从,而是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说服——“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别人的脑袋”——之所以成为人世间最难的事之一,原因就在于此。其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有认识的误区和盲区。还以食品安全为例,即使是大学教授,如果不是专攻食品安全的,去市场上买菜,也难免带有盲目性。如果盲从是指权威人士的言论,无论理解不理解都要采信,那么,任何社会、任何人都离不开盲从。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即专家必须是权威、有公信力的。

当下,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究的,不是某个信息(观点)本身的真伪,而是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为例,我们只能根据持某种观点的人是专家还是外行,是顶级专家还是普通专家,与转基本食品的生产商有无利害关系,有没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收买,职业声望如何,是否有说谎的前科,当前语境下说谎的成本有多大,等等,间接地作出判断。


作者简介:王海银:山西太原人,杂文爱好者,在《杂文选刊》《杂文报》《杂文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报刊发表杂文数百篇。)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