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劳模王林鹤晚年二三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6-0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朱亚夫通讯《全国著名劳模王鹤林晚年二三事》.jpg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林鹤,是从工人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科技人才。1958年至1965年先后研制成功一万伏高压电桥等七种电子产品,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赞扬与鼓励。他历任上海沪光仪器厂工程师、副厂长,上海市总工会主席、上海市经委副总工程师、上海市发明协会副会长、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等。他虽然去世20多年了,但他晚年身居领导岗位,却牢记初心,不忘劳动人民本色,值得人们怀念。

王林鹤是一个立足岗位,胸怀祖国的人,他一生念念不忘祖国的科技事业,从研制高压电桥、电容电桥、直到雷达侦察机,无不表现出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工匠品质。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奋斗其中,由此培养了一批技术尖兵,而且从政治上关心他们进步,不少技术骨干都是他介绍入党的,后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带头人。曾参与高压电桥试制的王林鹤生前好友、后成为车间负责人的薛福民说:“回忆和他一起战斗的日子,下班没有时间观念,上班从不计较报酬。我们一些同事的家有的在大杨浦,也有远在上海西郊,那时交通不便,不能天天回家,经常在车间就地简陋地过夜。那时他家离厂较近,经常动员爱人回娘家住,留出空间让我们其中的一二个随他回家过夜,大家都很乐意接受。”王林鹤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当他工作中碰到困难或有需要时,同事们都会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出力、齐心协力地干好工作,促使试制产品能快速、高质量地完成。王师傅的高贵品格凝聚了众多技术人才,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各种人才都有用武之地,将群众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些大大地助推王师傅完美出色地完成各项试制任务。

1977年,王林鹤同志调任上海市总工会主席,以后又当选为中央委员。职务变了、地位升了,但他工人本色不变,关心工厂、关心同志热情不减。他很长时间仍住在原来的公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老同事们曾劝他为了安全,使用单位公车接送,他回答说:“路不远,活动活动身体好。”当他得知参与925型雷达侦察机项目工作的青工李文海患肾衰竭时,身居高位的他在百忙中亲自到医院探望,鼓励他积极治疗,战胜疾病。以后当925协作配套任务重,尤其外地协作难度大,如南京某研究所研制的肖特基微波管系上天使用,而925需用量又很大;无锡的天线罩测试周期长、用电量大,都有难度。为了工作顺利进行,老厂请他写求助信以便联系。不料他向市委请了假,亲自带队去南京、无锡,在他直接参与下,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晚年王林鹤病危时,沪光厂的老职工经常去探望他,王林鹤要他们讲讲沪光厂的事、沪光厂的人……,对厂里的一切还是念念不忘、依依不舍。追悼会上,老厂送了一副挽联“朴实辛劳一生,楷模风范犹存”,深深地缅怀他……。

也是由王林鹤介绍入党的老厂长杜启瑞曾经讲起这样一件事:“王林鹤1995年逝世,2000年仪电行业评选‘杰出员工’,王林鹤等8位同志荣获第一批‘杰出员工’称号,除颁发一张精致的奖状外,另发五万元奖金予以表彰。王林鹤爱人为此特地给厂里打来电话,说王林鹤的创造发明,固然有他的努力,但离不开厂里的支持,同志们的合作,因此执意要拿出三万元给厂里。经我好一番劝说,才收回成命。”世上劳动最光荣,五一前后忆斯人,王林鹤那种勇攀科技高峰的工匠精神和不忘初心的劳动人民本色,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10多本)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