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你愿成为一名朗读者吗?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5-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向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孩子的学校开展“寻找最美朗读者”活动,邀请家长们参加。星期六晚上,我和孩子负责创作诗歌,由***妈负责朗诵录音。创作、下载软件、反复录音、配乐、参赛填表,忙活到深夜,我们也不觉得累,因为朗读真的是一种享受。

  学校举办这个活动,想必是受了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启发。平时,我不怎么看电视和视频。两个月前,朋友家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向我推荐《朗读者》,我便上网看了第一期“遇见”,后来又陆陆续续看了三四期。

  有人评价说,《朗读者》是一股清流。节目策划和制作的确非常用心,单从朗读者的选择就可以看得出来,名人、明星的出场“布局”煞费苦心。不过,我没再继续追下去,一方面,工作生活太忙碌,另一方面,《朗读者》似乎更注重朗读者本身,而我看重的是阅读本身。

  名人、明星说的那些故事,其实普通人也有。只不过很多故事,名人、明星讲出来就像传奇,普通人讲出来就像祥林嫂在唠叨。我最初看《朗读者》,是冲着“朗读”二字去的。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徐静蕾含泪朗读《奶奶的星星》,我很感动,换作一个普通人读,我也一样感动。

  我不知道《朗读者》后几期收视率如何。有时,我也想这档节目会不会走向程式化——明星与煽情。但不管怎样,《朗读者》对倡导阅读应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朋友圈,好多人都表达了对阅读的热爱与向往。就像我朋友家的孩子,他因此喜欢上阅读,感受到了朗读的力量。

  是的,我们需要阅读,有时最好是朗读,就像放声歌唱一样。对于阅读,读什么,是相当关键的。

  最新出炉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中国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0分钟,比2015年增加了十多分钟,而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比2015年增加3.37分钟;对纸质读物的阅读,未能超过微信。

  很多人认为,现在还强调读多少本书太老土了,上述调查报告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也多次和朋友争论,读书永远不会过时,尤其是阅读经典纸质书籍。是的,微信朋友圈里不乏一些好文章,纸质出版物也有太多垃圾。但是,我们通常说的读书是指读好书、读好文章。很多经典书籍,你在手机或iPad上还真不太好读。

  这就好比喝水。水是生命之源,喝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辈们总叮嘱我们多喝水,医生也常常这么告诫。如果你拿着一瓶可乐说,我喝了啊,天天这么喝。请问,你这是在喝水吗?

  其实,我们是不必争论的。早在87年前,那位名叫黑塞的智者就以做出预言。他说:“我们不必害怕未来书籍会消失,相反,其他的发明创造带给人的娱乐和教育形式越多,书籍就越能赢回其庄严神圣的权威地位。因为即便是最醉心于用娱乐化手段取得进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写作和书籍的功能是永恒的。”

 

  默默阅读、小声读书、大声朗读,多少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种感觉难以言状。你愿意成为一名朗读者吗?捧一本好书,选一篇美文,为生活朗读,为自己朗读,为世界朗读!

 

  (作者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支点》杂志副总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