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波诡云谲的追忆和阐释——读《社论串起来的历史》有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 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49年成立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着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一张白纸上重彩浓墨地画出了一幅又一幅壮美的图画。但是,这条路崎岖曲折,我们少有经验而又奢想急于求成,于是在行进中常有折腾,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出现了像“文革”那样的历史倒退。毛泽东在1960年写的《十年总结》中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引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正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所带来的“盲目性”使我们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在前进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走了一段弯路。

  历史理性地昭示:人们正是为了来日的辉煌才追忆那段黯淡的过去。人们在欢呼、赞美、讴歌的同时,伴随着回顾、追忆、反思,理智地阐释着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的历史,也面世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文读物。《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从范荣康先生的讲述中回首往事》(袁晞著 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杰作。

  范荣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后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离休前是《人民日报》分管评论、理论、文艺等方面的副总编辑。这位老报人亲历了新中国走过的路程,尤其是他撰写和编发的大量《人民日报》社论,及时而高扬地传递决策层的声音,以意识形态的主流彰显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走向。这本以《人民日报》社论为线索的往事回忆录,客观地记述了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的侧面,为世人反思那段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面对建国三十年如此波澜壮阔的“言说史”,需要很多精心的辑佚、钩沉与阐释,本书选择一个特殊的视角,借助若干篇重要的社论,呈现关于反冒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庐山会议、鞍钢宪法等的历史记忆,本色地还原那个时代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构成一道隐含丰富政治内涵的“文化景观”。倘若事件本身具有巨大的潜能,但因某种限制,缺乏深入的持续不断的“对话”,那么,其潜藏的精神力量就没有办法释放出来。如今改革开放的年代,并无这种限制,可以断言,当代读者披览《社论串起来的历史》,跟它“对话”,定会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使得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鉴往知今,毋蹈复辙!

  本书追忆每一历史时段都由三部分组成:范荣康口述、社论原文和回望历史。虽说本书也客观地再现了建国以来诸如“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修筑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攀登珠穆朗玛峰”等惊世成就,但是,更为令人感喟、耐人寻味的是,在左倾思潮影响下,范荣康真实忆及的“‘乘风破浪’的大跃进年代”“大炼钢铁放‘卫星’”“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批判彭德怀‘万言书’”等历史事件。范荣康对当年撰写或编发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口述,既有当时国际、国内背景的介绍,又有领受指令、精心写作、讨论修改的过程,更有对这一篇社论在当时所起到的引领作用的评析。在以当年《人民日报》为舆论主流的推波助澜下,人们虚幻想象“进入了共产主义”,而中国的航船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风浪中折腾着。刘少奇曾极而言之:“当时有报纸比没有报纸还坏。”刘少奇所说的“报纸”首先无疑是《人民日报》。

  我认为,本书最有“含金量”的是每一节中的“回望历史”的内容。作者在倾听了范荣康的口述、浏览当年《人民日报》相关社论之后,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广引旁证(如《彭德怀自述》《黄克诚自述》《胡绩伟自述》、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等),条分缕析,详尽论述这些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以及对我国当时所造成的利弊和对我国以后的历史影响,充满着理性思辨,堪称“反思录”。如对反冒进的批评,作者作了如下的反思:“从1956年到1958年的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一直继续着,并且把经济方针问题混淆为政治路线问题。最后,大家都赞成毛泽东了,没有争论了。这种没有争论的政治氛围导致1959年庐山会议没有几个人敢支持彭德怀的正确意见,进一步导致毛泽东的独断专行和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又如对大跃进年代工业农业放“卫星”的同时,《人民日报》撰文力倡“共产主义的思想卫星”的荒诞和危害,作者深刻地分析说:“整个中国大陆被卷入了唯意志论泛滥的狂潮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制造的高产‘神话’唱赞歌。(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会停止了独立思考,成了历史逆流的推波助澜者?”严谨的论证,犀利的评析,为过来人和后来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供了巨大的反思空间。

  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坦诚地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写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历史,都难免不心情沉重。”其实,任何有良心的人“读”这段历史,也一定是心情沉重的。按原计划,本书分四个部分:“探索”(1952-1957年)“遵命”(1957-1966年)“灾难”(1966-1977)和“改革”(1978-1989)。遗憾的是,天不假年,范荣康老先生于2001年4月25日不幸逝世,才口述到1966年“文革”刚启幕就打上了“休止符”。我热切地企盼,有像范荣康那样有良知和睿智而又熟悉这段历史的高层知识分子能后续之,留下更多的原汁原味的第一手史料,为了反思“昨天”,明鉴“今天”,更是为了激励“明天”。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