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皓首不坠志,年老要服老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9-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最近,小区里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海员出身的老王,自恃体质好,不服老,整日沉湎于打麻将,常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这天,在“硝烟弥漫”中鏖战至凌晨三时,突然只听得他大叫一声,人仰后倒去,人事不省,急送医院,结果是劳累过度,引发中风……

  人们为老王惋惜,也从中反思。是啊,有些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总有“不服老”的心态,跃跃欲试,显示自己“宝刀不老”。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可取。人不可能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不可能是千年雕,万年龟,总是要年老的。其实,不服老是在透支健康,而服老则是老年人历经风雨,功成身退后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是一种清醒的表现。因此,年老就要服老,要量力而行,不自量力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为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用力过猛,用时过长,都有可能会损伤身体。轻者,会引起腰背部肌肉劳损;重者,可损伤内脏,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即使是打牌、下棋,虽不是体力劳动,但日以继夜地鏖战,也会使人精神疲劳,降低免疫力,引发各种疾病。所以,老年人不但要承认老,而且还要服老,正如唐韩愈所说的:“年老岂能充上驷,力微自当慎前程。”所谓“年龄不饶人”,你忘了自己的年龄而不自量力地蛮干,就会违反新陈代谢规律,结果就会发生老王这样的悲剧。

  我这样说,有人可能认为这不是与 “老牛自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精神唱反调吗?在下岂敢。但我细猜此诗之意,实为“自知夕阳短”,也就是承认“老之已至”,因来日无多,时间宝贵,故而“不用扬鞭自奋蹄”,努力进取。同样李白说的:“枯松晚岁,无改节于风霜;老骥余年,期尽力于蹄足。”一个“枯松晚岁”,一个“老骥余年”,同样是在服老的前提下,再论不改其志,老有所为。

  有人好胜心强,认为年老要服老,就是年老怕老,就是年老怕死,是没出息的表现,是北方人说的“孬种”,上海人讲的“缩货”。其实,年老要服老,并非提倡人们年老要怕老,“老去怕看新历日”,年老去愁老,因为“往来黄叶路,结交白头翁”,就整天“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而是提倡尊重客观规律,不要逆自然规律而动,更不要与人的生理规律过不去。人到老年,人体难免衰老退化,功能减弱,如果硬要像驼鸟那样,埋头不肯承认“老之已至”,那是肯定要吃大亏的。我们年老要服老,但并不怕老,更不应讳言老,也就是说年老心态不能老。人老不足叹,可叹的是老而虚生;力衰不足悲,可悲的是衰而不量力。年老要服老,与服老就是“怕死”,那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完全不搭界。

  当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讲的是皓首不坠志,人老志不老。我们说年老要服老,这里的“服”,是服从、听从,也就是听从客观规律,尊重生理规律,要老有所为,“为”而有度有节,而并不是“屈服”,“伏”于“老”之下,无所作为,从此萎靡不振,颓废下去。我们应当服老不怕老,人老志不衰,正如叶帅说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才是我们老年人应有的气度。

 

  (作者简介:,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休天地》杂志主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人生想曲》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