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莫失尊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0-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启跃】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尊严是一个人生活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是我们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在人生路上昂首挺胸,有尊严地生活,保持人生尊严不受侵犯。

  健康是人生有尊严地生活的前提,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制度是保障,本性德性理性的内在一致性是标志。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权利。尊严的内在价值源于人性,体现为理性和德性之上的属性,也是人类区别基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理性使人自足圆满,德性给人博爱高尚。将人的尊严从德性价值转化为法律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和基本权利的统一,也才能实现固有价值与权利合法性来源的逻辑一致。人生的尊严是脆弱的,最重要的社会保护就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用以约束和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程序和机制的体系,制度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一旦形成并发生作用,对个人来说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力量,反过来影响、规范、塑造个人行为;制度是一种社会结构,对于任何特定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过这样一句很尖刻的话:“人们对于失败,常用不太真实的原因去搅乱真实的原因。”正因如此。人们往往会被一块石头绊跌好几跤,在一条河里被淹好多次,以至问题总是难以根本解决,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谈到体面和尊严,的确也有不少人只把眼睛盯着别人,只把责任推给政府和社会,没有把丢失体面、失去尊严的真实的、深层的原因找出来。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就敢于坦然地宣布“我”不仅“被吃”,也参与了“吃人”。人活得有没有尊严.先得看看这个人“要不要”体面和尊严。我们既要看到“不给面子”的现象,也要敢于正视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不要脸”的事实。这个世界永远是真假、善恶、美丑的组合体,而且常常是信奉真善美的人比奉行假丑恶的人活得要“累”、要“难”。如果我们的内心对善恶的界限模糊了,对美丑的爱恨没有了,我们就不会对体面有向往之心,也不会对尊严有推崇之力。法国2O世纪大诗人弗朗西斯·彭热说:“人只在有所尊重或愤怒时,才称其为人。人脑子里的一切只有带着尊重和愤怒时才称其为思想。”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标准、没有爱憎之别的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他脑子里装的东西就不能称其为思想。这样的人,就连谈论体面和尊严这个话题的资格都没有。

  莫失尊严是社会良知。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没有不讲体面、不要尊严的权力。我们必须是非清楚、爱憎分明;不仅要保持自己的体面、维护自己的尊严,还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和工作,努力保持和维护社会的体面与尊严。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是我们的必备素养。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只要是体面的、尊严的,我们都要心生尊重;只要是不体面、没尊严的,我们都要表示愤怒。一个把体面和尊严举过头顶的人,决不会容忍自己的灵魂被玷污。我们宁在直中曲,不向曲中求。一个有文化品位和职业操守的人,一定能够保持应有的骨气和清高。不为五斗米到处去折腰,能够一边挖掘自己的生命,一边倾听自己的声音;既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又不断呵护灵魂的宁静;我们的才华和成就不足以影响一个领域或时代,也不要恃才傲物和目中无人;相信并努力维护社会正义和公理,不能因为环境已经破坏了而乱扔垃圾,不能因为世事已经混乱了而随波逐流;能为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我们就可以承受伟大之重。

  人生就像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忧愁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快乐于门外的自由。其实,人生很多东西无所谓最好的,只要你认为值得就是最好。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在各自心里的定义都不会相同。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与它失之交臂,别让自己有太多的遗憾。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会长、《松滋杂文》主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