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陈店卫生院的“三个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8-0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对陈店这个地方,不说情有独钟,但可言缘分非常。怎么讲?中学刚毕业、未满17岁的我,一入农门就担任了大队(现在的村)团支部书记兼统计。两年多后,我就被组织人事部门吸收为国家干部,端着“铁饭碗”吃“皇粮”。手把手培养、心贴心教育我的,就是时任杨林市区水府公社党委书记、陈店籍恩人李成森。32年之后,我又同其长子李先荣成为血防办的同事。现在,虽然我们都退了休,但仍在一个党支部,实践着我们“离岗没离党,换个位置追理想”的梦。

  我对观岳血防站、陈店卫生院有过5次较深层次的接触。我在观岳血防站住了两年点,当“挑土角”参与了1996年秋冬庙河水系的灭螺大会战。当时陈店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实地,面对面地临场指挥,现过现地解决实际问题,迎来了全市血防工作现场会在陈店召开。看了现场、听了介绍,时任副市长肖夕映说:“我管了好几年的血防,大规模的大会战,高难度的高质量,新时期的新局面是我才见到的。”这让我深深感到,陈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非一时之举;观岳血防站得到如此真切的支持非一日之功。观岳血防站和陈店卫生院合并后,我先后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市卫生局老局长张代钧带领局机关的部分老同志去学习走访,吸纳新鲜空气。第二次是陪同市杂文学会的杨东鲁先生、张启跃先生前去采访黄华丽护士长。第三次,就是今年7月到陈店卫生院采风。我本在西斋探亲,但接到东鲁先生的电话后提前半小时赶到了集合地点。反反复复的交往,真真切切的交流,让我个人得益匪浅,触及颇深。陈店卫生院,外有一棵让人遮荫避暑、挡风驱寒的参天大树,内有一群令人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的白衣天使,共有一缕内涵丰厚、外延久远的文化底蕴。

  首先是,并驾齐驱“三所”。现在的陈店镇卫生院、王家桥镇中心卫生院、刘家场卫生院,是现在21家乡镇级卫生院最先设立的3家国有县管卫生医疗机构。1952年10月,松滋县卫生院(市人民医院的前身),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五区(王家桥)、九区(刘家场)、十一区(陈店)3个区建立国立区卫生所,政府配编18人,每个所配6名医务人员,其中所长1名。所以,陈店公共卫生医疗事业,久负盛名,与当时的王家桥卫生所、刘家场卫生所,是并驾齐驱的“三所”。

  再就是,名老中医“三彭”。哪“三彭”呢?就是彭楚才(1861-1937)、彭兆付(1887-1958)父子和彭宽夫(1899-1981)。楚才、兆付父子,世居陈店,祖传行医。楚才之父,为清末秀才,医术高明。楚才根据父传,结合平日收集的民间验方,悉心研讨,在实践中创立了以中草药为主,配合推拿、按摩、接骨、开刀等外治方法的外伤综合治疗措施,运用于临床,累治累验。于是名传四方,不断有从宜昌、沙市、公安等外地慕名前来求治的病人。经求治病人一传十、十传百……而礼赞为“神医”。其子兆付得先父真传,并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仅善治跌打损伤,而且对治疗寒湿痹症以及内、妇杂症也很有水平。兆付医德高尚,视病如亲。凡远道前来求诊的病人,他都代为解决食宿;对贫穷患者,常予免费治疗。他古稀之年,还在南岳公社卫生院亲手建立了生药科,为发展人民卫生医疗事业贡献了余热。

  彭宽夫,陈店大罗铺子(茶铺子大队)人。青年随师学医。业毕,开“彭泰来”药店,毕生行医58年。建国后,宽夫经考核取得中南局临时中医师证书。他积极参加医联、卫协会和组织联合诊所;1956年参加区中心保健所;1958年,虽年近花甲,仍坚持出诊,发扬光大中医药大业。在1961年的卫生体制改革中,他衷心拥护国家、集体、个人三种卫生体制并存,认为对卫生事业发展有利,并赋诗礼赞:“体制改革乘东风,满腹郁闷尽皆空。满园鲜花任我摘,三方有利夺天工。”随之,他积极筹建桃岭公社联合诊所。享年82岁的宽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事业。人民赞颂他为“治病大夫”“宽民之夫”。

  陈店卫生院,能兴旺发达到今天,与当时的名老中医“三彭”用仁心妙术打造的名望是分不开的。

  其三是,独领风骚“三区”。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陈店的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变的?他们发扬夹马槽革命老区的传统美德,彰显松滋老城郊区的地理优势,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临港工业园新区建设的极好机会,党支部一班人赤心一颗,全心全意,医护工一群人丹忱一片,救死扶伤,医患亲一家人使命一个,袪病强身,为复兴圆梦作出新贡献。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