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还你一碗高粱面——四班同学情故事之四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2-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万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二中读书时,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7斤。每天9两米对于正在发育的我们显然不够。怎么办?副食补充。那时除了过年有点锅巴糖、米子糖外,同学们平时吃的副食几乎是清一色的炒面。把米炒熟磨成干粉(我们称面),用开水一调,即可食用。吃炒面不用吃菜,既饱肚子又省时,十分方便。三年时间里,我们几乎天天吃炒面。

  吃面的时间一般在上午第二节课后的大休息。那时同学们每人只有一个搪瓷杯,漱口、喝水、调面都用它。早晨漱完口后就把面粉装进杯子里,放到寝室备用。大休息下课铃一响,大家飞快跑到寝室,端上杯子又飞快跑向锅炉房。几百人在三四个水龙头前排起了长龙,用几秒钟的时间接完水后迅速转身,边调边吃边往寝室走,等走到寝室,杯里的面也就吃完了,放下杯子再跑回教室。15分钟时间完成整个吃面的流程,绝不迟到。

  在学校西南方向5公里有个地方叫马嘶口,是一处明代水利工程,洛溪河水从这里经渠道流经二中旁又流向远方。清清的渠水被引入学校的水塘,又经人工用吊桶提升到水槽,流进热水池。开水炉紧靠热水池,开水炉的水由热水池供给和补充。当三四个水龙头同时向几百人供水时,开水炉的水温就骤然下降。除排在前面的几个同学能用上开水外,绝大多数人只能是温水调面了。说来也巧,大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着温水炒面,当年也很少听说有人生病,几十年过去了,也没听说有人因此落下后遗症,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的水质是何等优良!

  做炒面的原料除大米外,还有小麦、大麦,家住山区的同学还带包谷面、苕面。朱士良带的是高粱面。

  朱士良家住纸厂河镇陈家场村,父亲郭爹爹入赘朱家,体弱多病,给生产队喂牛,算个二等劳动力。士良自幼丧母,单家独户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内父子俩相依为命,贫寒度日。士良与我也是小学同学,小时候他衣着破旧,没有鞋穿(当年的鞋一般都由母亲做),夏天几乎都是赤脚,冬天就是一双破胶鞋。郭爹爹没有再娶,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小学毕业又读到中学毕业。这对父子的境遇为人们所同情,郭爹爹千辛万苦,育子成才的精神更为乡亲们所称道。

  陈家场那个地方系洈河故道,地势低洼,洈河涨水那里先淹,洪水退了,那里还泡在水中。高粱是一种高杆作物,耐涝,当地农民大量种植高粱。高粱是士良家主要口粮。士良讲,他在家常吃高粱饭、高粱粑粑、高粱疙瘩,还有高粱炒面。家中不多的大米要留给多病的老爹,士良上学只好带高粱面了。

  备高粱面首先得把生高粱浸泡一夜,再用石臼冲,退壳成净米,晾干、焙炒,再用石磨粉碎。高粱米较硬,得磨几遍才行。士良家没有石臼石磨,还得到百米外的邻居家借用。士良知道家里没人给他送粮到学校,因此在做炒面时,一下就备足几个月的粮饷。别人都用瓷坛装面,他装面总是用一个大口袋,当别人缺粮断档时,他却粮饷充足。

  别看高粱酿酒是上等的原料,可高粱做饭实在难吃,坚硬、难下喉、难消化。本人小时候就因为不吃高粱饭还挨过训哩。虽说当年我们寝室有个习惯,箱子不上锁,坛子不盖盖,大家所带的菜和面都可“共享”,可士良讲志气,从不拿高粱面跟人搞“互通有无”。

  有一次我断粮了,寝室里其他同学的粮饷也“存货”不多,我不好意思开口。几天没吃炒面了,饥肠咕咕。我的情况士良看在眼里,他对我说:“我这次的面是糯高粱做的,磨了两边磨,又过了三遍筛,很细的,你弄点尝尝。”看到士良的一片诚心,我没有推辞。他从袋子里给我舀了满满的一碗高粱面——我又吃上炒面了!杯中的炒面热气腾腾,香味喷喷,内心的感动让我热泪盈眶。一碗高粱面我分几次才吃完,直粮饷解到。难忘士良的一“面”之情,更难忘同学间那份纯真朴实的友谊。

  毕业了,大家各自东西,士良的情况一直让我惦记在心。惦记他父子俩的日子是否平顺,老父亲晚年是否幸福?惦记他的住房条件是否改善,那间破旧的茅草房怎能娶亲成家?惦记他们的口粮是否解决,饥饿时是否还要就着一碗高粱面?......

  50年了,音信杳无。有一次我收到一封只有信封没有内容的信,寄信人落款朱士良,可那字迹又不是士良的(士良字迹特点明显,我熟悉),询问了信封印制单位,回答是查无此人。不过,我总在想,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凭他的知识和能力,士良一定生活得不错。要聚会了,这次找人的力度前所未有,我想一定能把士良找到。可没过多久,从通报上得知士良已不在世,但我仍然将信将疑。伍法明、唐忠高、张炳成同学驱车直接去了陈家场,确认了噩耗——士良已逝多年。我心沉痛,呼唤苍天不公,士良怎么就这么不幸呢!

  中国的中元节到了。上周末,我去了一趟海边,在一家西餐厅特意点了一份意大利空心粉,面向大海,我默默地对士良说:苦难的兄弟,一路走好,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我敬你一碗空心粉,权当还你一碗高粱面,愿同学间的友情山高水长。四班同学马上聚会了,你和张兴伦、朱良民、陈道明、肖兰林当与班上同学们同步,届时去到聚会现场,去看看同学们久违的拥抱,去听听同学们动情的歌声!

  (2016.8.于美国加州)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