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难忘在杨林市小学的工作经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0-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通讯报告集《我们松滋人》(第六卷)采稿之十八

 

  1981年7月至1988年2月,我在杨林市小学(以下简称杨小)工作。这段经历让我难以忘怀。

  我选择杨小主要是离家近。当时杨林市公社教育组组长王文群同志、政工干部陈启发同志满足了我的要求。小学校长裴胜德待我有如兄弟,对我关爱有加。上任便是毕业班班主任、语文课,可见对我的重视与信任。我也暗自提醒自己,要对得起这份关爱。我记得教育组管教研的老师,先后有张中伟、易绍嗣、王宽恕等老师。他们经常到学校深入课堂听课,也多次地听过我的课,给予我很多肯定和鼓励,当然更多的是指点和建议。他们让我上了多次公开课,并让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听课。我还积极参加县里的教学比武及其他竞赛活动,如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武”“普通话竞赛”,市教育工会组织的“爱岗敬业演讲竞赛”等,均取得较好成绩。我工作半年后便担任了教务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校长。

 

  

  读书是其人生挚爱

 

 

  我任校长后经历的第一项工作,便是落实将双丰大队小学合并到杨小。杨小校址坐落在集镇南街出口的半坡上,属于双丰大队的地界。当时双丰大队已有不少适龄儿童在杨小就读,这样造成大队小学生源严重不足,所以公社决定将两校合并。1982年底签的合同,1983年正式合并。合并涉及经费、师资、校舍、设备等问题。经费集资解决;师资由教育组调配;设备主要是课桌凳,两校合起来勉强能够凑合。只是当时新修的教室和改建的教工寝室还未竣工,我们只能借用原大队小学的两个教室、一间寝室来解决问题。记得我与谢朝炽、张贤松、郭景富等几位老师就挤住在这一间寝室里。学校不大,分为两处,相隔不远,却有不便。吃饭跑本部,教、管跑分部,校长跑两边。最难的是冬天里的早晚洗漱。本部有炊事员,洗热水到本部来打,提回去,热水早变成冷水。我们就在双丰小学路边的堰塘里解决问题。记得有个早上,我们寝室几位去堰塘边洗漱,毛巾在水里浸湿拿起来,不等拧干就冻硬了,擦在脸上,的确有点不好受。好在这样的日子,我们只坚持了将近一个学期,两校合并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成立杨林市区后,我继续担任了杨林市小学的校长。此时的杨小已成为区直重点学校,在校长的人选上上级肯定是很慎重的。以张家彬同志为组长的区教育组一班人给予我充分信任。这既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我新使命的一份殷切希望。我唯有勤奋努力,才能不辱使命。这以后,不论是杨林市区,还是分为杨林市镇,我在这个岗位上始终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

  回想起来,我对当小学校长有三点体会:一是质量意识要强。质量是综合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成绩,其次还有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教育等。这是校长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一点也不能偏废,尤其是重点学校。二是实干意思要强。校长要少说多做,尽量与老师们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做好表率,带领老师们搞好备、教、批、辅、改。三是利益问题要清醒,要多为老师们着想 。

 

  

  在重阳诗会上朗诵作品

 

 

  我在杨小工作,前前后后的同事,除上文提到的几位外,还有女老师刘礼芳、赵绪惠、罗宗玉、李昌玉、杨诗秀、王承兰、裴承珍、裴德凤、徐正香、谢圣珍、雷正兰、彭龙静、刘青连、赵彩琴、徐选平等,女职工苏蔡红、苏振群等;男老师有冉宏玉、文远胜、邓宗平、周光忠、裴光亚、文泽银、苏运武、严颜、彭祥魁、陈辉胜、罗黎明、罗文清、李业诗、肖晓东、苏永然、范济华、杨书强、文济才等。这些同事无论年长年轻,在杨小工作的时间或长或短,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前前后后七年时间,我与他们朝夕相处、寒来暑往,将数以千计适龄儿童通过悉心培养教育,送进了初中的大门。“历尽艰辛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赵朴初的《金缕曲》便是真实写照。而我,作为其中一员,虽也身体力行,但更多的是受感染、得帮扶、获教益。这些同事中,文远胜是最早的教务主任,与裴胜德校长搭班子。我接任校长后,裴光亚任教务主任。裴主任调杨林市中学任副校长后,文泽银接任教务主任。后来,苏运武从比箭中学校长任上调杨小任副校长。杨书强从东风大队小学校长任上调来任总务主任。那时,我年纪轻,自认为没有也不该有什么架子,和老师们关系处理得比较好。老师们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特别是关心我的家庭,让我难以忘怀。我的父母于1984、1985两年先后去世,留下我们四弟兄,只有老大我成了家。在这样的困难时刻,领导、同事们都相继到家中看望慰问我及我的兄弟,嘘寒问暖,倾情相助,让我热泪盈眶,充满希望。今天我们兄弟相聚,回忆那段痛苦时光,心底仍然涌动着当年的温暖。

  那时的杨林市小学有一批业务叫得响的老师,如低段语文老师王承兰、数学老师赵彩琴,高段语文老师裴光亚、谢朝炽、数学老师刘礼芳等。王承兰、赵彩琴老师经常被请去为全镇小学低段语数老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裴光亚老师不时有教研论文上省级刊物;谢朝炽老师的下水作文率先被省级刊物收编;刘礼芳老师毕业班数学初考年年名列前茅。一大批教师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那时的小学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周周都有,经常得到县教研室小学组的肯定与表扬。正是有骨干教师的引领,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提升了杨林市小学的办学质量。我那时虽是校长,却也从未脱离过课堂,事务性的事多,加之能力有限,感觉总是很忙。记得为迎接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等检查,我与教务主任裴光亚忙上了好一阵子。冬日里,白天要上课,放学后要领着老师们上街道、下农户,送教上门、送字上门,进行走访;晚上,就着一盆炭火,抱着杨林市集镇与双丰村两本文化户口册,连续有几个夜晚没怎么合眼。文化户口册要做到横直对口,更要与家庭人员的受教育情况分毫无异,如有特殊情况,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记得有天夜晚,我与裴光亚主任整理文化户口册,一搞就搞到第二天凌晨。我们准备休息一下,刚开门,正好碰上张家彬组长搞镇直学校晨查。张组长看到桌上的账册,炭盆里还未熄灭的炭火,当场给予充分肯定。由于我们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落实到位,所有的检查我们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并得到上级的肯定。评教师职称,中级职称只给杨林市小学分了5个指标,符合条件的包括我有6人,其他几位都是比我年长的老师。怎么办?这确实让我为难。评上中级,不仅涨工资,还可以转户口,名利双收;对于我这个“半边户”来说,评不上,校长工作得不到肯定,工资依旧“低水准”,更要命的是,我爱人户口得不到解决,再评还要不知等到猴年马月。但转念一想,符合条件的老教师们情况更特殊,他们工作了大半辈子,更应该让他们评上。我年纪轻,机会比他们多。与几个人争利益,必定会影响一大群人的积极性。想到这里,我放弃了这次评中级的机会。在学校的利益问题上,校长的头脑要始终保持清醒,要多为老师们着想。

  1988年年初,当时的县教委把我从杨林市小学校长的任上,调到松滋二中任团委书记。这于我而言,是人生经历的一次重要转变。从小学到高中,工作的层面是一个跳跃式的提升。我个人能有这种变化或进步,除去本身的努力外,更是领导和同事关心、帮助、培养、抬爱的结果。

  我要特别感谢杨林市镇委和张家彬同志。我接到调令忧喜参半。组织的培养信任当然可喜,然后顾之忧的确令人头疼。当时我已把家安在杨林市集镇,爱人在纸厂河镇裴家河村小学教民办,小孩要上幼儿园,而我调离了杨林市镇,家就成了空巢。我将此情况向时任教育组组长张家彬同志作了汇报,并提出了将爱人安排在杨小工作以便照顾小孩读书的请求。张组长非常重视,专题研究并上报镇委。时任镇委书记李义传同志了解情况后,特批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1988年春季开学之前,我的爱人作为民办老师被安排在杨小任教,我愉快地到二中报到上班。

 

  

  人生犹如这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秋藤

 

 

  调离杨小已有30多年了。我回忆自己的成长与工作经历,在杨小的这段时光便浮现在脑海,让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常想,一个人无论本事多大、能力多强,脱离了组织,脱离了同事与群体,就一事无成。这正如一滴水,只有在江河湖海中,才能扬起浪花,否则,便是烟消云散。我铭记这段时光,实为感恩杨林市这片沃土,更为感恩在这里我所遇到的每一位领导与同事,包括我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正是有了他们的帮扶与抬爱,才使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明白了做人的内涵,获取了成长的养分,增添了前行的勇气。

 

 

 

 

 

  (作者简介:裴靖,中师毕业,函授获中文专、本科文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81年7月调杨林市小学任教,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等,1988年2月调出。后历任市二中团委书记、校办主任、党总支委员,市三中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教育电视台台长、市电教装备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市一中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松滋市第四届人代会代表。2018年11月退休。系湖北省杂文学会、诗词学会会员,荆州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歌集《四季情缘》并获得“王夏子文学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