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躬耕教坛的充盈人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02-1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远谘】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没有闪光的语言,没有惊人的业绩,也没有炫目的桂冠,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是一名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乡镇初中语文教师。我从16岁踏上讲台,在教学第一线度过了45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爱,洒向学生


1988年金秋,我出席了“松滋县学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作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班风建设》的经验介绍,获得了与会老师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名普通乡镇教师的发言,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就是因为我的发言真实而又感人,我把爱洒向学生,在防差转差方面作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5年,有一名性格倔强的学生错怪我,竟大闹“教师村”,把冥府钱贴到我家的大门上。我宽容了他,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的爱的怀抱中,这名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通过刻苦学习,他上了高中、进了大学,入了党,提了干,现已成为金融战线的业务骨干。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说不清我背过多少病重的学习住院治疗,道不尽我资助过多少家庭贫寒的特困生,讲不完我多少次与后进学生促膝谈心,我把一腔热情,全部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学生。

1991年,我的老伴生病住院,我请来外甥照顾病人,自己照常给学生上课;1996年5月,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带学生在新江口参加学科竞赛。而那天正好是星期天,直到参加竞赛的学生交完考卷,我才回家去奔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有10篇防差转差的专题论文被地市、县市评为优秀论文,有8篇关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我自己先后被各级有关学术部门吸收为会员;1994年底,我被地区教委授予“教政实验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底,我被市教委、市教育工会授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我被省教研室评为“教改先进个人”。


钱,用于事业


面对经济改革大潮,不少人迷幻人生方向。有几次,同仁好友凭借“以文会友”这根红线,找我租稿发书,以从中渔利。在金钱面前,我从没有红过眼。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我为学生编印了实用性强、深受师生欢迎的“乡土资料”,自己却从未取分文报酬。

我全家6口人,我和爱人工资都不高,3个孩子刚参加工作不久。家里没有高档次的家具,我本人没有豪华的衣着,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我节衣缩食,从有限的工资里挤出数千元添置了三大柜业务书籍。我觉得,一个人最富有的是知识,而知识主要从书中来,于有生之年多读些书,多积累些资料,在智力上投资,值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3个孩子外出求学。全家生活十分拮据。我硬是从牙齿缝里挤出100多元,从北京邮购了初中全套语文朗读磁带和特级教师的教案。“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次,我听说武汉特级教师胡明道到宜昌讲学,不顾家中老母年迈多病,自费赴宜昌聆听名家授课。此外,我还注重各种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不齐部分千方百计邮购配套。县教研室王世发主任看了我的书柜,深有感触地说:“李老师的书柜,比我们教研员的还要多、还要齐。”


劲,用在教研


我自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几乎年年都要为乡镇提供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长期担任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比武评委。几年来,我5次为市级提供观摩课、电化教学研究课。我讲究在课堂上创设相应氛围、精心设计高潮,讲究激情创设意境,擅长将朗读、绘画、电化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因此其课堂教学情趣盎然,波澜起伏、深受学生欢迎和同仁赞许。

为了录好配乐朗诵或分角色朗读的磁带,我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集中三四台录音机,与高逢华、肖宗芬、吴高斌等老师和部分学生反复录制,直到收到最佳效果为止。我在情感教学、目标教学、单元教学、作文教学诸方面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从容、稳定、活泼、自如”的教学风格。

在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工作中,我始终注重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我组织他们一起学习语文教学大纲,钻教材,并亲自上示范课,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开展一课多教的教学比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多种形式,手把手地扶他们上路。覃云霞、邹容、毛传雄等老师都是我一手扶上讲台。彭玲、胡芳等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为语文教学骨干。罗利民、文小素、胡成龙、杨晓丽、杨春艳等老师都深受我的影响,在教学第一线挑起了大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中考,我所代的语文科场分获全县第一,学生吕传红获全县中考状元,升学率达90.7%;历年统考、中考成绩在学校多次居领先地位;我辅导的学生易发宇、邓宏云、胡克琼等18人次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我创办的《凤鸣》文学社校刊在全国文学社刊评比中获二等奖;我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有17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有的文章被国家出版社结集出版,我于1992年被市教委授予“首批语文教学能手”称号。

我55岁生日时,我的学生为我赠送了一副对联:


五五春秋经风历霜酬壮志,但看苦尽甘来;

四十寒暑呕心沥血育新苗,且喜桃芬李芳。


退休后,笔耕不辍


55岁刚满不久,提前内退。我将工作期间撰写的教学论文汇编成册,自费打印成书连同有关业务书籍一并赠送青年语文教师,大受欢迎。

一天,在新江口遇见作协原主席肖干才约稿,为先父立传,但心有余悸。文友裴光亚闻讯赶来,欣然接受与我合作,并以《虎啸客志:松滋国画大师的人生好悲壮》,在《洈水》2003年第2期发表。但我不敢署名。

学生杨良成见刊后,得知我手中有大量先父绘画素材,欲来电借去写作。老伴闻讯后,采用激将法:“你是一名有写作功底的语文老师,让你的学生为你父母写传,你羞不羞,今后怎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双亲。”

不久定居在县城,住在农业银行窗明几净的四楼,在亲人和文友的支持下,在掌握不少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我开始动手为父母立传。        

为先人立传,必须用事实说话,要言而有据,不能像写小说一样。我多次深入县档案馆、图书馆、教育局档案室等单位查阅了近百万字的有关档案,全县划资产阶级右派分子344人,确定反社会主义分子26人,均定为敌我矛盾(摘自《中国共产党松滋简史》第7章P133。)写下了10多万字的调查笔记,翻拍了不少原始资料;让子女们在电脑上查阅有关资料;上宜昌、下武汉、赴重庆走访或书信联系采访有关人士100人之多;阅读和学习有关反右史料和画家传记以及家谱一类书籍20多本。这样,写作时成竹在胸。

最终与先父的同学吴章釆、老同事朱厚宽老师等人推敲书名为《虎啸客李永禄传》。

在较为详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很多情节是青少年时期听父母讲过的,首先拟定写作提纲。初步拟定五章:童年趣事、初入殿堂、峥嵘岁月、错划右派、虎啸余韵,共分70小节。

我是一个工作狂,这次写作一旦进入角色,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睡梦中灵感一来,一个好细节,一个好词汇,马上挑灯夜战。我又不会用电脑,当时还没使用平板电脑,初稿完全用笔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握笔的手都长出了老茧。写到动情处,往往热泪盈眶,其艰辛一言难尽。

部分初稿一脱稿,不少文友纷纷传阅,动笔斧正。因涉及人多,恕不一一署名,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将近一年时间,反复修改13次之多,初稿堆起来将近半米多高。原湖北美术家协会主席、省文联主席、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唐小禾先生赐墨宝题写书名和贺辞。同学章敬学、周贻松为书作序,周认真作完校对。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高望重的老局长周昌龄主动多次与教育部原副部长邹时炎先生联系,邹欣然承诺,要看样书,并寄来了贺辞——《赞扬李永禄先生与朱善伯老师的崇高精神——祝贺〈虎啸客李永禄传〉的出版》,表示专门回乡参加首发式。

首发式在2006年11月26日,由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在松滋二中和市教育局举行,邹时炎副主任及省、地、县不少领导出席并作了讲话,高度评价先父一生和在画虎及育人上杰出的成就,也高度评价该书是,“一本教育后代的好读物。”

虎传首发以后,反响甚好,其书被湖北美术学院、县图书馆、档案馆收藏。

“以文会友”,不少大家、友人寄来不少贺文与题辞,极大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刘国枢教授不顾九十高龄通读全书,并寄来了《艰辛显豪情、磨难见高洁——读李永禄学长传后》大作和《满腔的豪情、杰出的艺术、悲怆的遭遇、高尚的人品,永禄学长传记深刻感人书以纪念》的题辞。

虎传分普通版和珍藏版两个版本,以后修改补充为珍藏版,分上、下篇,下篇为《徳艺千秋——细怀文集》,增添了17篇重要文献,字数长达243823字。

在2010年10月湖北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时,我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并受到院长徐勇民的接见。在2011年3月应刘国枢叔之邀,赴渝参观“刘国枢油画回顾展”,并受到二老及家人亲切接见。如此殊誉,是先父过去作梦也想不到的。

笔一提起来,话匣子一打开,思如泉涌。近半年来,另一部十几万字自传《岁月留痕》问世。松滋市教研室原副主任王世发等人作序,特级教师董新明校对,是松滋教育发展史上一份较为珍贵的史料。

从此以后,写作欲罢不能,笔耕不辍。自由诗、散文、随笔、书信集、杂文、家史各种文集陆续印刷11本之多;还参与了鄂西南李氏家族族谱的撰写工作,许多重要文章出自于我手;在全国纪念抗战胜利90周年时,《画笔》一文在《中国电视报》上发表。

行文至此,不得不以得意门生杨良成一副寿联作结:


尺方讲台躬耕喜看桃李芬芳;

斗室文案撰写欣品虎啸留痕。


(根据杨林市中学校委会1998年5月1日为我申报《松滋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申报材料改写,时2022年岁末,12月30日下午)


(作者简介:李远谘,1943年生,湖北省松滋市人,1959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系松滋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会员,首批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论文《单元教学八种开场方法》被湖北省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出版有教学论文专集《耕耘者之路》、长篇人物传记文学《虎啸客李永禄传》和《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夕阳放歌》,书信集《桃园佳话》,散文集《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庚子春随笔》《玉带园拾零》;随笔集《晨曦者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