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官殿湖会战——记暖水街居民移居菱湖垦荒战斗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4-08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孙圣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正是菱角湖农场垦殖办场的关键时刻,我们暖水街移民,同全场人民一道,战天斗地,日以继夜战斗在杂草丛生,芦苇遍地,血吸虫肆虐的垦荒湿地。

一无电,二无路,马车牛拖子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整个分场仅二台东方红拖拉机,靠人海战术,在官殿湖摆开战场。

一是垦荒殖田。官殿湖紧连干沟河,地势低洼,乱岗坟头,是一片长期沉睡的荒蛮之地。开垦大军利用铁锹锄头人工劳作,将其翻新过来,种植小麦稻谷,为国家增产商品粮食,但由于是初放生产,加上渍水淹没严重,十年九不收,得不偿失,改造这片土地,迫在眉急。

二是消灭血吸虫。在这里消灭血吸虫最有效方法是消灭钉螺,钉螺在官殿湖大片草滩中,沟渠等野水区域大量繁殖。一旦人们接触了血吸虫的幼虫尾蚴就容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同时,受感染者的大便中会带有毛蚴。如果在野外随意排泄,毛蚴通过流水接触进入钉螺体内,人畜就会造成大规模感染,危及生命安全。人们闻虫生畏。

感染血吸虫,作为职业病范畴,农场免费进行全方位治病,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吡喹酮等,部分病人发生头晕,食欲不振,重者脑水肿,肝脏覆水(简称大肚子)危及生命,因此,农场专门建立起血吸病防治医院。

分场组成以青年孙圣浩孙逢仕汤祚和等为骨干的灭螺突击队,用人工和药物相结合的灭治方法,查找钉螺,日以继夜,沟沟坎坎,芦苇丛中,滩头湖畔,水塘池边,地毯式地梳查,不放过一颗钉螺,同时用喷雾机洒水枪石灰剂调剂药物喷洒,一个星期一遍,终于将官殿湖血吸虫病滋生地消灭。

三是官殿湖清淤排水。建场初期开挖的沟渠,淤泥杂草,菱角野,堵满深沟,这里的渍水无法排出,影响农田增产增收。

为保障官殿湖千亩开垦地有效利用,分场决定,胜利南湖两个移民大队,疏通余家沟,战斗正式打响。



南湖移民队杜尚瑶魏侦福周震全孙际协等为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员,主要任务,在雨雪天,清淤余家沟,为官殿湖减轻内渍疏通渠道,顺畅排水。

冬天的深沟大渠,冰冻刺骨寒,杂草菱角丛生,血吸虫钉螺遍布,稍有不慎感染,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以杜尚瑶为骨干的突击队员,顾不了那么多,有困难也要创造条件上他不顾双脚已经冻开的裂口,强忍痛疼,第一个跳入刺骨的淤泥中,挥动铁锹,将杂草淤泥甩上堤埂,一个上午的时间,脚冻红,原来的列口渐大,痛疼钻心但还得咬紧牙关,坚持到晚上下班。

收工回家,杜尚瑶用蜡烛点燃,护理冻伤口,用猪油敷,列口流血,痛疼难忍。曾经暖水街的公子哥,那受得了这般疾苦,但又一想,暖水街移民人,绝不服输,轻伤不下火线,抹上哈利油,贴上胶布,第二天照常战斗不止。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800多米长的余家沟疏竣得畅流无阻,洪涝渍水经五支渠,顺畅排入沮漳河。整个官殿湖1000多亩农田,从此免遭渍涝之害,粮食棉花亩产量徒增,成为旱涝保收的富饶之地。

如今回忆起这些,两额鬓霜的杜尚瑶等饱含热泪,讲述那艰苦岁月的战斗历程,历历在目,难忘怀。

暖水街移民人为农场的垦荒建设付出了艰辛,贡献出自己青春。如今的菱湖是鱼米之乡,农村种植田园化,农业生产机械化,乡村建设城镇化,养老退休医疗保险全覆盖,曾经的艰难岁月,换来了晚年峥嵘,无怨无,为农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根据杜尚瑶、魏侦福、周震全、孙圣浩口述整理,原载《情系暖水街》一书


(作者简介:孙圣良,男,生于19497月,原住洈水库区暖水街,武汉工学院毕业,高级经济师,现居湖北省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已退休)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