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史:暖水街的来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4-0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孙圣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暖水街,这个湘鄂边界古镇,历经千年岁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完成他的历史史命,终因洈水水库建设,拆毁淹没,销声匿迹,永远深藏在人们的心目中。

暖水街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三种称谓:

一是冷水街。可能是南北结合部的缘故,对冷暖发音不准,习惯叫成了冷水街,有文字记载是《荆州府志》松滋版图西南150华里处,标明有冷水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自然顺口称呼冷水街。

二是煖水街。孙氏族谱清末版,对建祠,续谱都冠名为煖水街,按说文解字分析,以火代表火炉取暖保温暖和之意。加上上街孙家湾有一眼温泉,环绕街边流入洈水河,故名煖水街。

解放初期,冠名煖水街乡,1962年,煖市完小的公章仍然冠以煖市完小,孙氏族谱清末版,都以煖水街冠名。著名朝庭五品命官福建漳州府允奉政大夫孙承松在为孙氏族谱作序时,孙氏祖祠建在煖水街。解放初期,各种机构招牌都冠以称呼煖水街。

三是暖水街。既现代称谓,以日取替火,取暖和之意,意涵同样。而暖水街有官方文字记载,1943年的抗战中央新华日报,报江南战役和暖水街战斗,都以暖水街称谓,《洈水流域志》和新续的《孙氏族谱》上一律冠名暖水街。

无能从狭隘的和广义的理解,冷水街煖水街暖水街,都是事物的遗存,各有所表,难以统一口径我们不是历史学家,让聪明睿智的后辈去探讨完善,只能按目前的众口和报杂志方志文章上的暖水街称谓较为合适。



暖水街的存在和发展,应该溯源在唐代。据洈水水库当初建设时出土的文物陶瓷考古鉴定,为东周列国遗物据此推算,洈河流域早期就有人类活动生活的印记,暖水街在洈水河岸边上的村落聚群,发展演变,商贾集镇,就可顺理成章了。

据洈水流域裴姓族谱记载,裴氏始祖文达,生于南宋开禧丁卯年,距今800多年,封增恭人,文达公第五世裔孙王民公,以子贵赠五德将军,三子缙公赘婿宋永乐初年,由监利分盐逆江而上,迁洈水裴家河,为裴氏先祖,建裴氏祖祠禄野堂,主名为“程普禄裴祠”,休养生息于洈河沿岸,现在暖水街孙家湾裴光忠,裴德金,裴大云爷孙父子,六代裔孙居住在此,从未乱辈异排别,说明裴氏宗亲比其他姓氏在暖水街休养生息的时间要早200多年。

松滋县志记载,西斋为南五场之首,南宋时(1127年)为西平寨,因寨内斋铺居多,发展成集,遂演变成西斋既然成集早在南宋的西斋,那么紧邻15公里的暖水街,南北集散中心,应该早就集镇成埠了。

澧州志记载:早在宋末元初时,暖水街就有“烟村鳞居,商贾二千”之说,那么暖水街当时相当繁荣兴隆了。又据孙氏五世祖文澧公记,生于明正统年间(1456年)殁无考,与夫人同葬暖水街新当铺后,有碑为证。也说明暖水街当时的繁华兴旺,当铺不只一家那时就有相当规模了。

街上的财神殿关庙香山寺等,香火鼎盛,香客信徒,络绎不绝,暖水街繁荣可见一斑。

孙氏祖祠原建于黄溪坪,历前朝300余年,因战乱兵焚。乾隆丙申(1776年)孙氏祖祠始建暖水街唐代的神宵殿(财神殿)旁,其风水为背靠楼子山,面向洈水河,左依孙家湾,右傍傅家坪,取暖水之阳,采澧松山川,风物满眼,子孙繁衍,祥和泰安之意。历经百年(1897年),因风雨蚀,群相警然,予以整修。

由此可见孙氏祖祠是晚清时期的产物,暖水街早就建埠成集了。

1785年乾隆《澧州志》记载:暖水街湖南湖北两省共辖,地界松滋,左山右河,险要之地……。

综上所述,暖水街应该是与西斋共生,甚至早于西斋与南五场共繁荣的千年古镇。

是为考。


(此文原载2023年中华书局出版《情系暖水街》一书)


(作者简介:孙圣良,男,生于19497月,原住洈水库区暖水街,武汉工学院毕业,高级经济师,现居湖北省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已退休)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