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记录移民人汗水的一方热土;
这里根植着移民垦荒人坚实的足迹;
这里孕育着移民人殷切的希望和梦想;
这里承载着移民人快乐美好的第二故乡和家园。
暖水街移民人迁居菱湖农场已整整50年!
5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瞬间,然而,对于暖水街移民人来说,是风雨沧桑的50年,是激情燃烧的50年,是峥嵘岁月的50年,也是前进辉煌的50年!
50年来,暖水街移民几代人,在农场历届党委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下,凭着湖南人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吃苦耐劳精神,战酷暑,斗严寒,垦荒造田,披星戴月,不畏艰险,筑堤围垸,与全场人民一道,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动人凯歌!
一、回顾搬迁菱湖
1968年12月25日(古历冬月初六)暖水街移民一行500余人(移民户300人,亲友送行200余人)由澧县移民办栾振亭科长带队护送,菱湖农场接收人刘真立等陪护,在洈水河窑嘴码头上,分登十多条木船行驶至大岩嘴过夜,第二天(12月26号)乘农场租用的货车,运至宜都市的枝城港过夜,第三天(27号)搭乘轮船顺江直下,当满载移民乡亲的轮船行至枝江市百里洲江面时,狂风大作,载客轮船摇晃十分利害,部分老人小孩头晕呕吐,喊声哭叫声连成一团,甚为恐怖惊慌,茫然凄凉。为防事故,被迫抛锚停航,全部疏散离船上岸避险。至下午5点,江面风浪减弱后,继续航行至晚8点到达七星台码头。大伙凭江堤挖土灶煮饭充饥,借助候船室打地铺过夜。第四天(12月28号即冬月初九)一行500多人的移民大军,背的背,抱的抱,挑的挑,扛的扛,浩浩荡荡,步行20多华里,来到鲜家港渡过沮漳河直抵菱湖农场安置地南湖。
二、移民安置建设菱湖
1967年3月暖水街三泉,武松大队部分移民,在孙盛茂、赵世章、孙际科、刘生铭、张玉树等带领下,先期迁移来到菱湖农场,安置落户农科所(种子队),25户,113人。
1968年12月28日,暖水街镇大队,三泉大队迁移户,在周家松、周启湘、孙圣良等带领下,迁移来到菱湖农场,安置落户南湖三队72户301人。
菱湖,这块古老而新潮的土地,历史的印痕让人们在一串串文化符号中阅读,时代的鼓点让人们在一阵阵文明乐声中崛起!
时光荏苒,流云飞逝。曾几何时,这儿还是一片芦苇茫茫的沼泽,翻开历史画卷,一批批异地他乡人们,在文明星火的照耀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在这块曾经只闻鸟声,少见人影的土地上,开启了原始的垦荒劳作,垦殖建设。
在这里,随着一团团炊烟升起,一排排茅草窝棚搭建,一块块荒蛮土地被开垦,一条条深沟台渠呈现,湖北省国营菱湖农场初建雏形。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给刚成立不久的菱湖农场造成的困难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此时,暖水街移民的到来,为农场的垦荒建设,增加了新的力量,为一时困难沉寂的农场带来无限生机,对缓解农场人才匮乏,劳动力紧缺雪中送炭。
1.移民初期阶段:
1968年至1978年,是移民安居建设农场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以开荒垦殖为主。移民人发扬湖南人精神,吃得苦,纳得蛮,样样活路走在前,为农场垦殖建设做出过极大贡献。
南湖开垦官殿湖、蔡家桥、六支渠等,垦殖耕地面积由原来的1100多亩,增加到3450亩,人均5.5亩。
农科所垦荒野鸡尾、东河,达到436亩,人平2.2亩。
大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耕者有其田,勤奋获其益的劳动成果,不断发展壮大。
2.移民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88年,湖南移民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农业耕地,田成块,路成网,沟渠畅通,旱涝保收。其中机械化农田作业水准(耕田、整地、播种、收割、脱粒、仓储等)达到80%以上,极大减轻人力负担。在防洪、防渍方面,遇到日降暴雨200毫米情况下,24小时排渍可达到雨住田干标准,确保丰产丰收。
这一时期,南湖移民队每一年为国家生产提供商品粮食250多万斤,商品棉100万斤以上。20年间(1968—1988),南湖队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000多万斤,商品棉2000多万斤。
在此期间,湖南移民还以民兵连为建制,先后远征到汉川县整修汉北河、江陵县马家寨整修荆江大堤,以及分别完成场内金台、双闸沮漳河堤段加高培厚,南湖围堤、蔡家桥至滚水坝围堤修筑工程。还用了3至5年时间,彻底消灭了六支渠、南湖围堤堤坝沟、余家沟、官殿湖水域、滩涂、低洼湖区等地血吸虫虰螺。
在这些工程战斗中,湖南移民以优胜成绩,最好的工程质量,受到分场营部,总场团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
3.移民创新阶段:
现在南湖队已发展到325户,986人,其中移民674人,占总人口的70%。
移民户受到当地居民和外省进场人员信赖和依靠,与他们和睦相处,结亲联姻,使多元的外乡文化风俗,融为一体,形成合力。现在全都奉行暖水习礼,年轻代都会讲一口地道的暖水故乡方言,使得暖水街的乡土文化继承发展,传播弘扬。
现在的南湖移民村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商铺林立,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四通八达,自来水、民用电畅通无阻。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由原来的草房、窝棚变成现在的二层、三层小洋楼,户平建筑面积240平米以上。
村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广场、文体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大部分家庭已实现移动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宽带、太阳能、空调冰箱全覆盖。一部分青年人拥有的士、轿车,多数健康老人都配置有三轮摩托、电动代步车等。
移民职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全员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每月享受退休金2000元至3000左右。
移民人享受农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同等待遇。居民已整体纳入农村、城镇医疗保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接转省市县级医院,其费用报销比例达60%至90%左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有所居,闲有所乐。
据统计,2018年南湖移民队实现社会总产值2460万元,户平7.6万元,人平纯收入2.4万余元。
暖水街移民人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获得各级组织授予的先进荣誉和奖励。
1998年南湖移民队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被荆州区委、区政府授予“小康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菱湖农场党委多次授予该队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荣誉称号。
三、暖水移民向往未来
移民菱湖50年,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50年。我们将不遗余力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暖水故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牢记始命,紧跟时代步伐,争取更大光荣。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一晃50年过去了,曾经风华正茂,青春阳光的帅哥美女,如今已是鬓染秋霜。但我们移民人献身农垦事业始终无怨无悔。希望移民人的后代子孙,以先人勤劳守信、宽容善行为榜样,以百善孝为先、天道酬情为己任载厚传承。
纪念暖水街移民菱湖50周年,共同的岁月,铸就了我们暖水街人和菱湖乡亲共同的心声,凝聚着两地人难以割舍的深深情怀。
蓝天白云记录着我们心系农场、建设家园的农垦精神;清风明月传递着我们情怀乡梓,连接故地的永恒记忆。
让我们以纪念暖水街人移民菱湖50周年为契机,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2018年12月)
(作者简介:孙圣良,男,生于1949年7月,原住洈水库区暖水街,武汉工学院毕业,高级经济师,现居湖北省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已退休)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