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山区、丘陵、田垄、江河中的大中小型水库如雨后春笋展现在广袤的大地之上。
1958年大跃进时期,那年阳春三月,几场春雨,润物大地,把洈水河两岸浸透得桃红柳绿,百花艳丽。
暖水街市民们生意兴隆,通江达海,小日子过得暖洋洋的,心里乐呵呵,陶醉在喜悦幸福之中,洋溢着满满的笑容。
突然有一天,不知是那个山旮旯传出一条爆炸新闻,大岩嘴修水库,要淹暖水街啦!这一重型炮弹,炸开了锅,千年古镇暖水街何去何从,大家不知措,惊恐茫然。
县长亲自抓移民组织动员
秋的太阳,和风拂面,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先云一行,风尘仆仆,乘车来到暖水街。郑县长到来的消息,刹那间传遍了暖水街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每家每户。
郑县长不说话,在街上转了一整天,晚上大伙围着县长问长问短,主要的是淹水搬家的问题。这时,郑县长才发话,反问大家,要淹,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时语塞。县长漫不经意地说:“社会主义一大二公,还计较那些房屋田地干什么!”早有几位经过县长做工作的代表说:“我们听政府的,听县长的。”“那好,政府要你们移民搬家!”郑县长最后郑重其事地表明态度。
的确,在那激情燃烧的特殊岁月,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威望是至高无上的。
那年秋末,受荆州行署委托,地区水利局倪辑武局长,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澧县,阐述水库建设规划及淹没暖水街的情况。澧县县委副书记赵传志、副县长郑先云热情接待荆州的代表,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交换沟通意向,并商定冬初双方在王家厂签约。
在王家厂签约会议上,邀请暖水街居民代表列席会议,会议最终商定,暖水街淹没的田地,房屋拆迁,每户补助现金30元,商店、学校、医院、邮政等九家工商行政单位,由湖南方面所在战线统筹安置解决,半边工商户,其他市民必须在1968年年底全部移民搬迁。
这是一个暖水街居民舍小家为国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条约,是一个一大二公的条约,也是每个移民户的土地、房屋拆迁无补偿无私奉献的条约。仅仅半天时间,王家厂会议解决了十分棘手的暖水街淹没、拆迁、移民等等问题,为修建洈水水库,扫清了关键障碍。
会后,参会代表连夜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市民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暖水街出奇的平静、沉默。大家痛心难以释怀的的是百年老字号、响誉湘卾边界的商旅门店、好几代人奋斗打造的楼台院落、房屋田地、果树林木,瞬间将全部销声匿迹,像是历史注定了他的命运。
澧县移民办主动抓拆迁建房
1966年,文革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县,乡镇(公社)两级党委靠边站,移民后续工作迫在眉睫,街上工商业濒临危急,市民生活举步维艰,政府老县长也无能为力,只得指派县民政局南下军转干部栾振亭科长、金山公社秘书荣高华等一行,组成移民办公室,来到暖水街,宣传、动员群众移民搬迁,进行移民户登记造册,房屋拆迁等事宜。
第一步,投亲靠友就地安置一部分,叫做后靠户,
第二步,工商业商品粮户口充实到火连坡镇、甘溪滩镇、松滋西斋镇一部分,叫作就近安置户,
第三步,澧县七里湖农场移居一部分,叫做外迁户。
剩下的还有60%的市民何去何从?
移民办,按照湘鄂两省协议,组织三批次暖水街代表,赴荆州市国营菱湖农场考察选址。
首先由暖水街镇大队书记严克明带队来到菱湖实地考察,对其地理环境、移民户选址、垦地面积的划分等作了详细考察,紧接着移民办秘书荣高华带领三泉大队38名青壮年来到菱湖割芦苇、茅草,为移民搭建临时窝棚作准备,最后移民办栾振亭科长亲自带队来到菱湖农场,与场方妥善协商落实暖水街移民搬迁、建房、生活安置等事宜。\
后,农场成立了移民接收接待办,场办秘书唐永耀以及严开静、何继泉、柯宝香等组成工作组进驻暖水街,宣传农场概况,以及职工待遇等相关措施和政策,为移民搬迁、安置作前期准备。
1968年12月,暖水街最后一批成建制的300多人,和亲友送行人员总共500余人,在移民办栾振亭科长亲自护送下,三泉大队党支部指派的周家松、孙圣良、孙际满、肖明年、周启湘五人领导小组带队,一路风餐露宿,背的背,抱的抱,挑的挑,扛的扛,大包大担,扶老携幼,乘10多条木船扬帆启航,在窖嘴岸边下洈水,行至大岩嘴堤坝上岸,乘坐汽车至枝城港码头,坐铁驳轮船入长江,走旱路,渡沮漳河,艰难地,浩浩荡荡到达移民安置地菱湖南湖分场。
大家举目眺望,眼前的景象,简直惊呆了,与先前菱湖接收工作队,宣传什么农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栽秧不弯腰,割谷不用刀,运粮不用挑,农业机械化,生活城镇化,形成鲜明反差。窝棚未搭,房屋未建,电灯未亮,杂草丛生,血吸虫钉螺遍布。一到晚上,漆黑一片,老人小孩哭闹不止,大伙惊恐茫然。
此情此景,移民办栾科长与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分别安抚大家,稍安勿躁,尽快与场方联系,解决移民人临时居住安身寄栖。
移民人分别驻进牛棚、猪圈、马棚里,臭气熏天,骚气难闻。
农场积极稳妥抓移民安置
很快,场方安排人员,用楠竹、牛毛毡、芦苇搭建临时窝棚,安置移民人暂且寄身。栾科长同大家一道驻在牛毛毡棚里,督促场方搭建集体食堂大棚,解决移民人的生活燃眉之急。这一折腾半年之久,无奈,大伙靠公共食堂维持生计。这年冬天,一场大雪,棚倒窝塌,加上寒风刺骨,冷冻得老人小孩大哭小闹,好不忍睹。一部分人开始动摇,这里哪能安身,与暖水街比较,是米糟跳进了糠糟,有着天壤之别。
1969年四五月,沮漳河桃花水上涨,农场用800吨的铁驳轮船,从沙市码头,将移民户的家具、农业生产用具、锅盘碗灶分期运来沮漳河柳港码头,队里用板车、牛拖子、马车按户主姓名运回队里,分送到户,移民人才分户生火饮烟,撤销集体食堂。
与此同时,农场及时将粮油等生产生活物资核发到户,并对年满18周岁以上至60岁以下移民全员登记为正式职工,享受农场公费医疗,及退休后的工资生活待遇等,为移民安置融入社会,稳定情绪。
栾振亭,河北人,解放军某部参谋,大军南下,势如破竹,1949年他同战友们一道,顺利解放了澧县城,为充实新生的红色政权干部队伍,服从组织安排,受命军转县民政局,文革中靠边站。此次奉郑县长之令,从下放的牛棚里,来到暖水街负责移民工作。他诠释着军人本色,工作认真负责,善于联系群众,有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得到民众拥戴。大家十分信赖,因而移民户都把他当作娘家人,亲切地称谓栾科长。
栾科长来到菱湖,为妥善安置建房、生活、生产不遗余力,时常步行5至10公里到总场与场方沟通联络,疏通解决移民户的现实问题。
移民队集体食堂撤销后,栾科长同大家一样,住在牛毛毡棚里,自备饮具,自购粮油,煮米和面条充饥,生活十分简陋。
移民建房,是安置工作的第一要务。农场建场初期,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没有砖瓦,缺少原材料,建新房谈何容易。栾科长向场方建议,就地取材,箍土窑焙烧砖瓦,借用移民户的檩条椽子,作木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兴建移民住房12栋,每户每人按协议分得八平方米新房。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栾科长未能离开一步,在那通讯闭塞年代,偶尔只得用书信向单位和家里通报平安,而他始终想移民建房安置所想所为。
栾科长返回澧县的消息,在群众中传开了,大家依依不舍,再三挽留,总场、分场、大队领导为此举办简易的欢送会,场方为栾科长艰难辛勤的安置建房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以湖北省国营菱角湖农场名义,制作一面大锦旗,委托孙圣良、周启湘陪送返澧。回程当天,移民户围满队部,难舍难分,饱含热泪为栾科长送别,在途径柳港乘船,扺达沙市四码头,坐虎渡河油轮,至湖南安乡,转船到津市上岸,乘车顺利到达澧县,将锦旗赠送给县民政局。栾科长为暖水街移民搬迁安置,呕心沥血,移民人至今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孙圣良,男,生于1949年7月,原住洈水库区暖水街,武汉工学院毕业,高级经济师,现居湖北省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已退休)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