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他用深爱拯救了妻子的生命——记松滋市粮食局退休干部朱良民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6-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 杨东鲁 图 裴菊】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湖北省松滋市粮食局,只要提到退休干部朱良民用深情呵护挽回妻子晏大蓉生命的事,没有一个不为之动容的。从妻子脑动脉血管瘤破裂经抢救成为疑似植物人,到睁开眼睛、慢慢恢复记忆、开口说话,从妻子住院期间通过鼻子的食道注射食物、帮妻子翻身、助妻子大小便到让妻子顺利出院,从帮妻子从躺到坐、到站、到走,到生活基本自理,漫长的六年多时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朱良民硬是用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责任和毅志、道德和胸怀创造了让生命复活的奇迹!


 

六年如一日,朱良民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搀扶妻子走步

 

 

  妻子突发疾病

 

  朱良民是松滋市粮食局退休干部,共产党员。妻子晏大蓉,也是粮食部门退休职工。夫妇俩原以为退休后带带孙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谁知祸从天降。2011年正月十四,朱良民陪妻子回到了娘家,准备在娘家愉愉快快过元宵节。刚吃过晚饭,妻子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面对不测,朱良民当机立断,直接送往市人民医院抢救。经检查是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大脑大量出血,生存的几率已经很小很小,医生凭患者症状和医学界实践经验告诉朱良民,当地医院已经无法治疗。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做出万分努力,朱良民央求医生:“请帮忙赶快送荆州医院!”当时,患者的四肢已有僵硬感。医生建议说:“没必要转院了,恐怕病人支撑不到荆州了。”“不!不!”朱良民在心里祈求上帝保佑,他想到妻子善良贤达,为他生儿育女,帮他勤俭持家,帮他孝敬父母……他要用爱心和虔诚与死神竞争!他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呼唤:“大蓉不能走!大蓉不能走!”当即,市人民医院用救护车护送,同时电话联系荆州市中心医院派救护车接,采取对接的方式,以赢得抢救的时间。从发病到荆州中心医院仅用了四小时。到院后,医生们实施了紧急抢救,请专家进行了开颅手术。开颅手术长达八个多小时。在外等候的朱良民心急如焚,泪流满面,整天没吃没喝。手术刚结束,没等朱良民见上一面,妻子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了。住进重症监护室后,虽然不要家属直接护理,但对朱良民来说,等待就是煎熬!

 

 

  他是妻子住院的“特护”

 

  在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20天。朱良民每天上午9至10时才能在视频看一下,每次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就是漫长的等待,随时听从医护人员的召唤。亲人们和孩子都有各自的工作,不能长期陪护,陪护妻子的重担不得不落在朱良民的肩上。病人住进重症监护室后,病房的床位就取消了,朱良民只能在走道上蹲守。20天的“走道”生活,把身体原本健康硬朗的朱良民拖垮了,体重一下减少了十多斤,头发白了一大半。前来探望病人的亲人们一时都认不出他了。

妻子的生活起居全由朱良民一人打理,为妻子梳头成了他的“必修课”

 

  出了重症监护室,妻子虽然能睁开眼睛,但依然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她的身上插着痒气管、食道管、排尿管,半小时左右要从气管里吸一次氧,两小时进一次流食,食物是米粉加牛奶拌成糊状,用注射器从鼻子里的食道管注入,护理任务十分艰巨,专业要求也十分强。像对这些危重病人的护理,一般都是请专业护理人员。朱良民坚持自己亲自护理妻子,一是可以节省开支,再就是自己护理放心,可以随时了解妻子的康复状况。在陪护妻子的过程中,除了按时给妻子吸氧、进食、翻身外,朱良民一有空就帮妻子按摩四肢,尽量不让她的四肢肌肉萎缩。在特护的日子里,朱良民总结出了护理要点“322”,即30分钟吸一次痰,2小时进一次食,2小时翻一次身。“322”仿佛成了装在朱良民大脑里的程序。为了准时,他学会了用手机定时提醒。再就是和妻子说说话,反复唠叨两人过去经历的一些事情,不管她有没有知觉和反应。虽然妻子对他讲的话没有回应,但好像听得很认真,眼睛睁得大大的。他知道妻子年轻时参加过农村文艺宣传队,平时喜欢唱“红歌”。于是,他时常在妻子耳边轻声哼一些“红歌”,如《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阿瓦人民唱新歌》,一边哼,一边握着妻子的手,想通过爱的传递,把她带回青年时代,帮她找回失去的记忆。朱良民的一片真情打动了住院部的医护人员,大家都对他投以崇敬的目光,背地里都夸“朱伯”是最称职、最负责任的男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妻子的手开始动了,紧紧抓住朱良民的手不放。她的手是那么有力。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深情地望着朱良民,眼角流出了泪水。“醒了!醒了!”昏迷三个多月的妻子醒了。朱良民拿出手机把这一惊天动地的好消息,发给了孩子们、亲人们、朋友们。他三个多月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用真情挽回了妻子的生命!

 

 

  他六年如一日,全身心为妻子做两件事:康复、护理

 

  经过三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妻子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落得了一个全身瘫痪的后遗症。面对妻子的现状,是放弃治疗,还是向病魔挑战?朱良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不甘心妻子躺在床上,静静地离去。于是,他购买了相关的医书,学习康复知识。同时,他向当地老中医求教,从而找到了良方:用药物医治不好的病,只能用爱心去呵护。

在朱良民的精心护理下,妻子宴大蓉已经恢复到能够做简单家务

 

  “对瘫痪的病人,要帮助她多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否则,肌肉就会萎缩,时间长了病人就无法站立了。”遵照医嘱,他制定了“坐、站、走”三步康复训练计划。

  首先是训练坐。一个在床上沉睡了近半年的病人,要她坐起来谈何容易。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开始选择在床上坐,他将妻子上半身扶起,背后垫被子,保持坐姿。开始坐起来,妻子感觉头晕目眩,通过一次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头不晕了,腰部也有力了。接着,他把妻子扶下床在椅子上坐。再后来,他就扶妻子到轮椅上坐。能坐轮椅就迈出了一大步,这样就可以推出去晒晒太阳,看看风景了。

  第二步是站。久病的妻子开始站立全身发抖,站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朱良民抱着妻子,让妻子双手搭在自己的肩上,陪着妻子站。开始站五分钟,后来再加到十分钟、半小时。一个月以后,妻子原来开始萎缩的肌肉开始复原了,大腿的力量渐渐增大了,为重新迈开双腿打下了基础。

  走步是最好的康复训练。但必须坚持走,做到持之以恒。为了帮助妻子迈开腿,靠一人不行,必须是双人搀扶。于是,他叫回孩子们,一起帮助妻子走步。开始,妻子尽管有人搀扶,也不能上下楼梯,全靠朱良民背上背下。从妻子迈开第一步起,每天坚持走,上午1小时,下午1小时,这一走就六年之久。天晴到附近的北湖公园走,雨雪天就在小区院内走,下大雨就家里走,在楼道里从一楼到七楼上下来回地走。起初是搀扶着走,之后是陪伴着走,一步一个脚印,一天比一天进步。

  走步是妻子康复的重点,而日常生活的护理则成了朱良民的难点。六年如一日,朱良民为妻子穿衣、脱衣、洗衣,洗澡、洗头、梳头,做饭做菜、喂饭喂菜、喂茶喂水,搀扶妻子上洗手间大小便。刚出院那阵子,妻子大小便失禁,一不及时,就会拉在床上,他又要洗床单、晒被窝。有时,朱良民端个便盆,一等一个多小时,妻子还是拉不出来,直等得他双手发麻、腰酸腿疼、两眼冒金花。有时,妻子便秘,朱良民只好用手指一点一点从肛门往外抠……

  照顾一个家庭重病患者,一年、两年也许不难,但长期或无期限地做,一做就是六年,而且做得周到细致的确不容易,可是朱良民做到了。六年如一日,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妻子的康复治疗和生活护理。六年来,他没有一天离开过妻子,没有参加过一次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聚会。他用深爱拯救妻子的生命。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让朱良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妻子已经恢复了记忆力,生活可以基本自理。了解朱良民的人,无论是谁,见了面总要夸奖他不容易,太了不起了,可朱良民每次总是淡淡一笑,甩出一句很平实的话,照顾妻子是他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说,以后的日子还长,他还要做得更好!

  写于2017年6月8日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