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传承文脉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读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1-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启跃】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脉文心传,千户不绝是真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物质性是文象,非物质性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凡阅读过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这本书后,就像是跟着作者的讲述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长河里行走过一番一样。沿着中国文化、文学的长河漫步,遇到了一些可以称得上高尚的人。正是这些人延续了中国文脉,也正是这些人让中华文明的种子在中原大地上开花结果;更是因为这些人,让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和内涵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浪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好男儿: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在明清600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秋雨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着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通过阅读《中国文脉》这本书,把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他做到了。对于我们而言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领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好有助于是我们也重塑自己的人格吗?著名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们应当勇于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秉烛弹史,濯涟洗文,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文化使者。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会长、《松滋杂文》主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