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家中,鲁迅是精心考据“国骂”的来历、研判“国骂”的第一人,佐证是1925年7月19日,发表的《论“***的”》。在下不是就此文辨析文学价值,而是刻意小释鲁迅自己独具特色与品位的“咒骂”。因为这一点有恰如其分的例证,更有引以为荣的充分依据。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被毛泽东主席给予最宏大而又深刻评价“没有一丝奴颜和媚骨”的鲁迅病故。出殡时,在当局的严密的监视下,上海滩万人洒泪送行。在众多挽联中,女性胡子婴的一对,最为平实真挚而醒目:“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一幅普通民众的挽联出现“咒骂”二字,惊显出其对鲁迅先生豁亮而鲜明、痛惜而委婉的评语,绝非偶然。这是对鲁迅这个思想文化批判战士,以笔代戈,战斗一生的最真实、最直接而又最精辟的浓缩与概括。
细细研读鲁迅的作品,透过字里行间,不难辨析出他所“咒骂”的深刻蕴含:诠释了一个有良知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先知的洞见,演绎了具有一副又硬又韧骨头的思想文化旗手的坚定意念,彰显了思想文化批判战士无私无畏的斗争肝胆。
鲁迅的“咒骂”,多是巧妙地借鉴和运用文学创作的“借喻”“比喻”“隐喻”“拟人”“夸张”等笔法而骂,而他的“咒骂”,是艺术,是正义,是善意,是仁爱,更是文明。他运用自创的能够表达感情和意愿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新词汇去大骂特骂,这是鲁迅最大的特质和胸怀,是他张扬鲜明个性的突出特点。他的所骂是让国人懂得什么是“改革国民性”的意图与路径。
鲁迅的“咒骂”是具有精神指向性的启蒙与引领。所以他对“吃人”的社会开骂,对国民的“劣根性”开骂,对没有民主的“强权体系”开骂,对假革命的“正人君子”开骂……。他的“咒骂”,凸显出理性与精博,冷峻与深刻,诙谐与幽默,深沉与刻薄。
这里不妨剪辑一些当事人鲁迅精彩的咒言骂语。
1918年5月,在他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小说中,鲁迅就开始假借狂人之口,高声呐喊开骂起来,“中国是个‘吃人’的社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在《坟·论睁了眼看》中,他以国民性为语境,所骂的是:“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又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里,他带着控诉的骂音:“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在《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他发出了追根溯源似的咒骂:“昏乱的祖先,养出了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
人性,是天底下最复杂难解的事情。正因为鲁迅懂得人性的幽暗与迷离,他的如橼巨笔,佛如一把刮骨疗毒的手术刀,似“庖丁解牛”透解国人灵魂的麻木、卑琐、狭隘、怯懦、无耻、盲目、愚昧……。鲁迅用犀利的文字“咒骂”国民的劣根性,既有艺术的嘲讽之骂,也有政治思想铿锵的酣畅淋漓之骂,令人在忍俊不禁中汗颜、反思、醒悟。他在《阿Q正传》中,将阿Q刻画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把他骂成一个“从没敢斗过赵太爷,但对于王胡、小B、小尼姑却敢于揪辫子、捏奶子、拍屁股”的精神胜利醉虾。在《药》中,鲁迅更是淋漓尽致地把国民劣根性的人,骂成是“人血馒头”。
确实,鲁迅在半生追寻革命之中,咒骂之声是声声入之国民之心。“骂”了那么多,终于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的时候,鲁迅给出了方向,温和的骂语是:“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
时之当下,重温鲁迅的那些“咒骂”之语,对医治历史遗留的人性层面的沉疴与顽疾依然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高浦国,黑龙江省尚志市人,全国杂文作家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尚志市委党校退休干部,研究馆员。)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