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校对也是一种学习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5-03-1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董新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学习的外延很宽泛。业余给报刊、图书做校对,也是一种学习。在我看来,做校对并不比写一篇文章容易,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得到。

一、校对要高度负责,要切实用心。如果校对马虎、大意,那么文稿的差错就会在你眼皮底下“层出不穷”。这是有教训可言的。1993年春,我与时任县教研室副主任王世发商议:合作出版一本名为《碧涧琴声》的初中生作文专辑。按照分工,清样印出后,我负责初校。我一拍胸脯说:“您放心,我一遍看下来,错别字就会被清扫干净,减轻终校压力。”我只用三天就匆忙“校”完了这部15万字的书稿清样。结果,出版社反馈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二校时竟找出50多个错别字和误用的标点符号,远远高于出版社规定的出版物差错标准。看来,做责任校对,要把“责任”扛在肩上,用“心”去审读,去校阅。按照规定,出版物在与读者见面前的差错率须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要达到这个标准,甚至迈进零差错率的至高境界,校对人不只是须用眼睛校,更需要用“心”去做。

二、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善于总结技巧。作为一名业余校对,接触更多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出版物,那么,我们就应该储备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头脑里有大量中国现代史的积累,那么“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第一靖区部队可以于沿江的公路和铁路线上阻击抵挡”“还说杜明这个战俘被我们五马分尸了…”等句中的“柏”“缓”“津”,就能被确定为差错,依次改成“伯”“绥”“聿”(以上错例见某刊傅溪鹏《天安门城楼交响曲》一文)。要找出“至今久唱不衰,仍受到人们的青眯”“千日胡琴百日萧,笛子喇叭一夜教”等句中的“眯”“萧”,并准确校正(睐、箫),也应借助必要的语言知识和音乐知识。

做校对,每篇出版物出现的差错肯定会千差万别。时间一长,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小技巧的。

①注意一些高频差错。如:高——栋(两个加点字互换),坐指挥、守边关(均改为“镇”),整理单(改为账),工庆典(改为竣),匠师傅(改为篾),锦乡村(改为绣),感万千(改为慨),海桑田(改为沧),敞吉普车(改为篷),一定音(改为锤),再接再(改为厉),等等。

②注意区别易混字。如“逼城郊”“走他的心灵世界”(两个加点字互换),“瞰四周绿水”“肺之言”(两个加点字互换),“庄稼和思想在节中升腾”“赶紧给对方电话”(两个加点字互换),等等。

③注意数字的规范用法。世纪、公元、年代、年、月、日以及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一律要用阿拉伯数字代替,如20世纪80年代,1978年,512日汶川大地震,产值增加700万元等等;而诸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八·七会议、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等具有纪念意义的专用名称,则只能使用汉字。

④注意随时查阅工具书。校对时,身旁必备一本工具书,以便随时核准。如“一滩血”中的“滩”应为“摊”,“一杯黄土”中的“杯”应为“抔”,这些往往要借助工具书。

⑤注意校对中的“回头望”。有些人名、地名、职务名,还有标题等,若遇上前后不一致的情形,就应细心、缜密一些,或核查原稿,或询问责任编辑与作者,以防止不该留下的差错。

三、要学会分解目标,各个击破,始终保持校对时的宁静之心。不妨以《水》杂志为例。一本《水》清样,厚达168页,沉沉的,校对时间有限。怎么分解目标呢?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告诉我们,他每次比赛前,都会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看一遍,把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整个赛程就这样被他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带着自信轻松跑完。受山田本一目标分解法启发,我们可以把一本厚厚的《水》清样分成七至八小本,然后列出时间表,一小本、一小本地去完成,达到逐一攻破的目的。为了防止因长时间使用眼力而出现的差错逃逸,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片刻,或远眺放松,或闭目养神,或听音乐减压。

校对与写作一样,也是孤独寂寞的。从事责任校对,为出版物严格把关,你会品尝到各种滋味。你要知道,校对也是一种学习。


(作者简介:董新明,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