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远山深处好郎中——记松滋市刘家场镇油榨口村村医周章胜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7-23 【来源:未知】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纪念建国70周年大型通讯报告集《我们松滋人》(第六卷)采稿之六

 

  刘家场镇地处鄂西南,素有“荆州的屋脊”“松滋的西藏”之称。这里山高路远,林深崖险,“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山民信任的老郎中、油榨口村乡村医生周章胜一辈子奔波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以一颗仁爱之心,一腔淳朴之情,笃守着父老乡亲的身心健康。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啼血行医的“健康使者”,悬壶济世的“守护神”,随叫随到的“救护车”。40多年来,周章胜缓解病人痛苦上万例,直接挽救病人生命百例以上。2018年,周章胜作为一千多名乡村医生的代表,荣获首届“松滋好医生”称号。

  

  远山深处好郎中周章胜

 

 

  四十六载村医路

  油榨口村偏乡僻壤,向南几公里,就是与湖南接壤的边山河。

  1956年7月出生的周章胜17岁担任村医,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46年如一日,像一只啼血的杜鹃,一心为的是乡亲们的健康福祉。

  初中毕业的周章胜,开始从医时对医学知识如一张白纸。当初,他心里就两句话:“乡亲们信任我,我要值得信任;乡亲们爱戴我,我要值得爱戴。”两句话虽然普通,但他知道“值得”二字的重量。

  周章胜始入医门,村级卫生室主要以中医为主。

  于是,周章胜开始了苦学。《方剂学》《药性》《中医辨症学》《诊断学》,他一部一部啃,一本一本作笔记。一部《中药词典》被他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可以背诵,几千字的《汤头歌诀》更是烂熟于心。

  

  四十六载村医路

 

  于是,周章胜开始遍访名医,拜师求教。湖南澧县中医院名医周书旺治疗结石、风湿有独到之处,他便步行往返100多里多次求教。他更是成了庆贺寺卫生院老院长皮世豪的真传弟子。老院长教给他许多民间偏方。后来,他挤时间奔走在湘鄂边地区,收集整理了一本《民间偏方治疗案例》。老院长还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中草药制剂:洒水、过筛、撒粉……如今,中草药制剂成了周章胜的绝活。

  于是,周章胜成了“苦行僧”。到湖南衡东县甘溪镇药材站挑中草药,一天往返,一百多里路程,全是山路,及至回到油榨口,身子骨都像散了架。买中草药成本高。为了节省成本,他经常到湖南、宜昌和“一脚踏三县”的曲尺河高山上去采药。一去就是六七天,困了,在山坡上找个地方躺会;饿了,找野果子充饥;晚上,在山上农户家借宿。有时,还要遇到野兽侵袭和黄蜂围攻。一次,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岭山上采药,脚下一步踏虚,周章胜从山上滚了下来,浑身是伤。加上劳累饥饿,他昏了过去,但口里还在念叨:“草药,草药!”如今年纪大了,外出采药不便,他就在自家屋后的自留地里种植吴芋、天丁、瓜蒌、芍药等常用的名贵中药材。

  

  医生护士一肩挑

  

  梅花香自苦寒来。周章胜以优异成绩拿到了乡村或医生执业证。如今,他是村卫生室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诊断处方、打针输液、现场处置、划价发药,还有他的绝活中草药制剂样样精通。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周章胜仍然坚守在村卫生室,因为,村卫生室离不开他,因为,乡亲们离不开他。用他的话说,本已退休,重返岗位,是放不下山民的期盼;再当医官,再背药箱,是治病救人的初心未改。

 

 

  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

  油榨口村是一个有近3000人口的大村。46年如一日,周章胜以一颗仁者之心守望着父老乡亲。村里哪家的老人身体有啥毛病,谁家的孩子该打预防针了,哪一家有孕妇快要生产了,周章胜心中都有一本账。村民们心怀感激地称他为健康“守护神”。

  对待工作,周章胜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细和严。他说:“村卫生室虽然无等无级,但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一级。”他建立的村民电子健康档案,把全村村民的健康状况记录得清清楚楚。村卫生室厚厚的一摞门诊记录、医学笔记和工作日记上面,门诊患者和需要上门诊治的患者情况,都非常详尽地记录在册。

  

  把脉问诊好细心

  

  计划免疫是一项公共卫生工作,周章胜的标准是6个字:不漏人、不漏户。他利用休息时间逐户走访,建起了留守儿童卫生防疫档案。预防接种时,他挨家挨户发放预约通知单,对漏种儿童随时了解去向,及时通知进行补种。多年来,全村适龄儿童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

  周章胜是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志愿者。他利用卫生室的宣传栏定期向村民宣传防病知识。村部的无线广播成了他宣传医疗卫生惠民政策和各种健康知识的“专家讲堂”。

  为了方便留守儿童和孕产妇定期体检,周章胜在卫生室添置了血糖仪、雾化器、吸氧瓶、红外线灯、健康一体机、体重秤等常用设备,每年为全村儿童免费进行健康体检,请上一级医院派员来本村协助进行孕产妇免费检查。

  

  家庭药房惠山民

  

  周章胜说:“疫情就是战场,防疫就是战斗,村医就是战士。”他就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基层医疗战士。在防治非典、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病期间,他总是冲锋在前,为群众发放消毒药品,宣讲消毒、个人防范、饮水安全等知识,做到发现疫情及时登记,及时上报,认真管理外地回归人员的筛查工作。非典期间,油榨口村被上级定为外出人员追踪筛查重点区,因为从广州到四川的客车要途经油榨口村。整整两个多月,周章胜与上级安排的工作人员一起坚持上岗检查,从未睡过一次安稳觉。他的家紧靠公路边,也成了临时工作站。

  

  一畦草药一片心

  

  在周章胜看来,医疗惠民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到医疗便民。他就是医疗便民的实践者。他在自家客厅设了一个中医专柜,方便信服中医的村民就近求医问药。油榨口村有很多村民在广州、湖南澧县、湖北荆州打工。对于外出打工的村民,周章胜就用电话接诊。五组村民任习平在广州打工,一天打来电话,说他腰腿疼痛,身体极不舒适。周章胜在电话中详细询问,得知他体质好,无器质型病变,只是畏冷。周章胜确诊为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所致。他给任习平抓了一副中药,制成制剂快递给患者。两个月后,任习平疼痛缓解,打来电话,向周章胜千恩万谢,还寄赠了一面锦旗。

 

 

  村民随叫随到的“救护车”

  油榨口村党支部书记周家喜这样评价周章胜:“周医生医术医技高,医德医风好。他把老百姓当亲人。”

  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大年初一,还是平时的节假日,周章胜只要接到村民的呼唤电话,他总是随叫随到,比救护车还要快。

  油榨口村留守儿童有100多人,全部都是由爷爷奶奶照看,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有200多人,其中有孤寡老人20多人。从医40多年,周章胜视病人为亲人。他说:“每一个留守儿童就是我的心肝,每一个留守老人就是我的父母。”在这些留守儿童和老人身上,周章胜倾注了极大的情和爱。

  周章胜擅长儿科,对儿童的各种易发病都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辖范围乃至湘鄂边地带的村外儿童患者,都慕名找他求医。一次,周章胜接到邻村沙溪坪村民皮丕玉的电话,说是两个孙子突然间病得很严重,恳求周章胜医生快速到他们家里为孩子诊治。他二话不说,背起药箱飞快赶到患者家中。经细心诊断,两个孩子都因重感引发急性肺炎。周章胜立即进行紧急处理,肌肉注射,抗菌消炎,中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两个孩子的病情得以缓解。在外地打工的孩子父母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周章胜满口回答:“你们放心吧,这两个孩子交给我了!”整整七天,周章胜每天三次往返于皮丕玉的家中,对孩子进行全天候观察,为孩子打针用药,直到两个孩子痊愈。

  

  精制草药解顽疾

  

  全村20多名孤寡老人中,大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不同的慢性病,周章胜不仅仅只是为这些老人看病治病,而且担负起了这些老人的生活起居的重任。

  80多岁的覃和明老人,患偏瘫多年家中无人照料,家庭特别困难,周章胜经常上门为其免费治疗,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输液、打针、送药,还耐心向患者讲解偏瘫的康复知识,帮患者做康复锻炼,为其喂药,为其按摩。

  油榨口村的村民信任周章胜医生。一般情况下,这里的患者不愿意去医院住院治疗,总是要求周章胜上门诊治。一次,周章胜接到本村85岁患者成先英家人电话。他立马赶到患者家中。患者当时症状为高血压中风。他劝说病人家属将病人送医院住院治疗,但患者家属坚持要周章胜就在他们家中为其治疗。周章胜只得依从,在患者家中对患者治疗加守候整整一个星期,直到病情完全缓解方才离开。

  周章胜说:“救死扶伤,不分界限。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职责。”2016年的一天,他接到湖南一名患者家人的救助电话,立马来到一个患者家里。原来,这位名叫皮远兵的患者是一位75岁的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已经便秘10多天,大便排不出,上泄下堵,腹胀难受,痛苦不堪。周章胜说服他去镇上卫生院住院治疗,但患者强烈要求周章胜为其解救。周章胜和家属将病人抬到村卫生室,自己用手指伸进患者肛门,将一颗颗硬化的大便从肛门里面抠出来,整整半天时间的特殊处理,病人终于得救。正值酷暑,又热又臭,长时间弯腰处置,患者的病痛解除了,而周章胜只觉得两眼冒金花,头脑发晕,几乎昏倒在地。

  

  锦旗代表患者心

  

  每次现场急救,周章胜总是冲锋在前。2007年的一天下午,油榨口村区域内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辆中巴车和四川大客车相撞。事故就是命令。周章胜赶忙穿起白大褂跑到事发现场,与村委会干部和上级领导一起抢救伤员。他一人把10几名伤员从事故车中背到救护车上。随着救护车到达救助医院后,他又将这10多个伤者从救护车上一个个背到医院急救室,连续奋战几个小时连水都没有喝上一口。

 

  周章胜说得好:“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解一方群众疾苦,保全村百姓安康;我已经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这位远山深处好郎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周章胜医生求医热线:15927918450

 

  (作者系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会长、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评选委员会委员、评委、评选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执行主编)

 

  编辑:东方 图片摄影:裴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