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有苏老师,我们就放一百个心”——记松滋市“金松教育奖”获得者、杨林市小学教师苏传元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光亚】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学需求高,有勤则成;业需求精,有诚则灵。斯是圣坛,唯德必馨。耕耘百花园,收获满眼春。谈笑淡泊友,往来明白人。可以效先贤,传古今。无尘俗之乱性,有风雅之怡情。堂堂师表气,正正君子心。吾辈曰:不虚此生。”这首《教师铭》是杨林市小学教师苏传元从教35年的心灵总结。他之所以被尊为杨林市教育“元老”,不单单是他年长为尊,更重要是他教书育人,有着自己独到的绝活。有他,别人就无法超越;他身患癌症,做了许多超越常人的工作;他文思敏捷,写下许多令人赞叹的研究文章,并在《教育报》发表。他教过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苏老师,我们就放一百个心”;学校工作,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有苏老师,我们就放一百个心”。

  今年,苏传元顺理成章地获得松滋市“金松教育奖”。业内人士认为,他得奖实至名归。


 

守望三尺讲台的苏传元老师

 

  在教育中展示人格,在真情中演绎爱心,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1982年,苏传元正式步入教坛,开始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建设小学是松滋市最南端的一所乡村小学,袖珍、偏远,也是苏传元教育航程的第一站。在这里,作为刚刚入行的苏传元便为自己定下了他人生的基调:立志当一名像模像样的老师。

  也就是从那时起,苏传元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以校为家,将三尺讲台视为人生的主阵地。35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学习着、工作着、奉献着、进步着。

  1986年,因为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将苏传元从建设小学调至离家更远的大河北小学。当时妻子正值临产不足2月,但苏传元毅然绝然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背着行囊,去到一个新的村小。除非星期天,他很少回家。苏传元总是在为学生油印资料、批改作业、走村串户家访学生、走访家长、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可以说,在大河北小学的日子里,苏传元翻开了教育生活最精彩的一页。巨大的付出从那里开始,可喜的回报也从那里开始获得。在大河北小学的四年中,苏传元历任毕业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每一届毕业生成绩总是稳居全镇榜首,每一年的镇级先进工作者,苏传元都是榜上有名。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家长无不啧啧赞叹:“有你苏老师,我们就放心了!”

  杨林市小学,是苏传元教育工作的第四站,也应该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他坚信:乡村教育是他人生最快乐的驿站。

  来到杨林市小学的第二年,一场大病将苏传元几乎推到了死亡的边缘。1993年因为身患直肠CA,在武汉住院达8个月之久。这一年也就是苏传元暂别讲台与学生的一年。但尽管躺在武汉的病床上,刚刚手术后不到20天,苏传元便写信询问自己曾经任教的学科考试情况和班上的学生状况。不几天,他也收到了全班58名学生和全校老师的签名祝福。

  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出院第二年,休息不到一月的苏传元毅然申请重返讲台。学校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不便允许,但苏传元却说:“虽然现在身体虚弱,但是,我不能没有学生的生活。能与学生在一起,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存在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也许我的身体会恢复得更快、更好。”于是,学校同意了苏传元的申请,安排相关课目,并负责学校教务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直到今天。知情人士这样说:“苏老师是在与死神搏斗与较量。”不知情的人士这样说:“苏老师活泼开朗,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细心辅导学生

 

  把知识融合在愉悦之中,让自己领略到学习的快乐;把真爱贯穿于耕耘之中,让自己感受到育人的幸福。

 

  确实,从病床爬起到再次走上讲台,一直到今天,苏传元始终走在教育的前沿。他坚信“阅读,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坚持业务学习与培训充电。每年,他都要征订多种书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近些年,他坚持征订的书刊有《小学德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还有《书法》《音乐》之类的。他说,征订《中国音乐》,主要目的可不是为了唱歌,而是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和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滋养。他以为,《中国音乐》里的歌词句句经典,字字珠玑,让他受益匪浅。他说,阅读面广一点,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就会更加喜欢你的课。也因为阅读,人可以更加智慧,更能有写作的源泉。

  苏传元是一个非常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人。虽然年近退休,但课件制作、网络运用水平在学校跻身高手行列,一个原因就是肯学,真正的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任何一个网络上的问题,一旦遇到,苏传元不弄懂是决不罢休的。他说:“课堂教学少了电脑、网络,就少了精彩;工作中少了电脑、网络,就低了效率。”正因为这样,凡是同行们在网络教学或网络运用方面遇到的问题,只要找到苏传元,他都会有求必应。他的口头禅就是“没问题”。于是“没问题”也便成了苏传元的雅号。

 

  教师不只是“太阳底下”的职业,它本身就似太阳。拥有太阳的胸怀与气度,才敢将对学生的爱说出口。

 

  学生在苏传元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亲如己出。1983年盛夏,一场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当时洪水湍急,滚过离建设小学1000多米的广家沟堤坝,没堤约10公分。当时,苏传元正在护送学生回家。突然,三年级学生胡春不幸被冲到堤坝下游,情况万分危急。苏传元毫不犹豫地跳入滚滚洪水将学生拉住,然后在同行老师的协助下才化险为夷。当时苏传元全身湿透,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也被冲得无影无踪。但是苏传元还是把胡春同学背着送回了家才独自返回学校。

  苏传元常说:“一个班级,五六十名学生,智力、性格和爱好难免存在差异。但是,我们不能歧视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和褒奖学生的优点。尤其是乡村留守孩子。因为,我们是最基础,也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是真正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李文武,二年级时父母就离异。母亲杳无音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也差,很少有同学与他一起往来。苏传元了解到情况后,将他带到书法兴趣小组,帮助他配齐毛笔书法文具,耐心地教育他练习毛笔字,帮助他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他还挤出时间与李文武交流、娱乐。如今,就读五年级的李文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比过去自信多了,敢于举手回答问题,写起毛笔字来有摸有样的。看着孩子们的成长,苏传元有说不出的喜悦。

  类似的例子不少,苏传元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育无小事,育人需精心”。他把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大事,使班上的“鹅卵石”一个个变得更加漂亮、完善。

  

 

 潜心吃透教材

 

  苏传元的工作是任劳任怨的。诸如三至四个班的品德课程、学校少年宫书法教学、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教务、教研组长、青年教师培优辅导等等是他平常的工作。对于学校的安排,他从不推诿,不拒绝。在他看来,没有了工作,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最无聊、最乏味的。只有工作,才显得充实、精神,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难怪,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多干,总比多说好”。

 

  想,如几何证明一样层层推理;做,如代数计算一样不畏艰难。

 

  苏传元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感染了不少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和崇高荣誉。

  苏传元的论文《让学生走向生活》《灵感从生活中来》分别获得湖北省级高奖;论文《思品课激情式结尾的例举》《品德教学一二三四》《作文批改四忌四要》《理解词语不可就词解词》《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语言》等数十篇论文均被省级以上刊物录用;《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被《荆州日报》发表,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散文《水口观瀑》被《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同时刊载。20多年来辅导青年教师20多人,有的成为了市级骨干教师,有的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了学校管理者。

  因为努力,苏传元得到了各级政府与业界的认可。1999年,他被评为荆州市首届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松滋市第二届小学品德骨干教师;2017年被评为松滋市第六届骨干教师;2001年被评为松滋市优秀教师;1997年被评为松滋市优秀教师; 1993年被评为松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5-2016年度获镇级 “教育质量先进个人”称号

  苏传元献身教育、甘愿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着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书写着自己完美的人生,在乡村这片教育的热土释放着璀璨的光芒,继续演绎着人生最炫美的华章。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