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因为他,我爱上文学——怀念恩师杜了凡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0-01 【来源:未知】 【作者:赵先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爱此及彼,爱屋及乌。因为爱上一位老师,爱上一所学校,爱上一门课程与学科。

  因为他,我爱上了松滋二中的苦竹甘泉;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教过的课程,我爱上了语文与文学……

  他,就是杜了凡,我高中两年的语文教师。

  杜了凡(1939年5月9日—2016年1月17日),湖北监利人。确切地说他应该姓薛,父母早逝,就剩下他与一个弟弟,自己年幼且不说,还要照顾弟弟,比孤儿还要“孤儿”。无奈只得投靠舅父移居松滋西斋(今洈水镇),随舅父改姓杜。1954年就读于松滋一中,是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生”。高考之际,因患肺结核病,当时对这一病症缺少根治的特效药,他被取消报考资格。校方怜其才,破格让他留校任教。不久,他因照顾家庭,调入松滋二中。从那时候起,杜老师一直未走出二中的大门,成为教师中的“万金油”、“全能冠军”,哪门课缺老师都由他顶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俄语,语文……

  杜老师在二中从教30多年,任课最多的是高中部重点班与毕业班的语文,并且十多年“蝉联”语文教研组长。他讲课声音宏亮,对学生要求严格,一天到晚一副忧国忧民的严肃面孔。思考问题时,咬咬牙齿,揪揪胡须,是杜老师独有的“招牌动作”。

  我是1969年进入二中初中部的。我认识杜老师,但他从没给我上过课。加上我因家中贫困,弟妹六个,我是老大,家务劳动是我的主业,到学校上课只能算“业余活动”。我在学校素以旷课出名,而且旷课的方式也很夸张:不是一天一天地“旷”,而是一“旷”就是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再就是我个头小,目标也小,很难引人注目,以至于后来很多同过班的同学拒不承认与我是同学,说从来没见过我。

  不用说,杜老师肯定不认识我,尽管我认识他。

  可就在初中快毕业时的一天晚上,我走出教室门时,杜老师走过来,一把拦住了我:“你就是赵先知吧?”

  这一问,把我给懵住了。当时全校五六百学生,高中部也两百多,一个从未接触的老师居然一下子从那么多人中认出我,我颇有点受宠若惊。

  那时初中上高中好像不用考试,跟班上就行。杜老师告诉我,他知道我名字是听李丁生老师说的(李丁生老师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杜老师又说,下学期,他就要给我教语文课,要我再努力点。说完,还把我一直弯曲在脖子里的衣领朝外拉了拉,把肚皮上的那颗纽扣给我扣好了。

  高中两年,我和杜老师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首先是杜老师对我有很多的“特许”:上语文课时,我可堂而皇之看小说,因为那些小说是他借给我的,每次还给他时,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考考我,要我讲解书中的情节,检验合格才肯收下,否则还得罚我拿回来再看。我上语文课看别的书籍可以,但有一条规定,他若提问必须对答如流,不允许有差错。我是杜老师寝室的常客,他案头的书籍都布满了我的指纹印。他还告诉我,就语文来讲,高中的尖子生也就是大学生了。他向我透露了他的家世,他因什么原因没考上大学以及留校任教的经过。还有,他所教的高二(一)班与高二(四)班,很多时候同学们的作文是我给改的,只不过我当时把杜老师的字体模仿得维妙维肖,同学们看不出真假罢了……

  记得那时候,杜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让我都听腻了的一句话就是:“你应该成为作家!”

  高中毕业,我语文得了95分,全校第一。毕业班会上,高二(四)班班主任刘家兴老师在班上说:“杜老师看了全班同学的毕业鉴定,只在一个同学的毕业鉴定上划掉了一个字,把‘语文成绩较好’的‘较’字去掉了”。这个同学是谁?不得而知。

  1972年暑假的一天,正值农忙,我正在田间里劳动。突然接到街河市区的通知,要我作为街河市区文艺创作骨干代表(另一位是双龙桥中学的杨德春老师),到县里参加文艺创作会,当年我17岁。

  从此,我成了“文学爱好者”。

  后来,我进企业,下海,当记者。由于社会与教育变革的原因,走出二中便为我人生第一学历划上了休止符号。我与杜老师一样,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杜老师虽然没有文凭,但凭借他的天赋秉性与聪明睿智,凭借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不仅胜任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工作,而且不比任何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博导逊色。

  “文章就是文凭,能力就是学历,称职就是职称。”从杜老师的身上,我感悟很多。不因文凭而自暴自弃,重水平,重能力,我更爱的是他的品格。所以,我写下了这样的格言,并一直勉励自己。

  2015年10月,杜老师因心脏病、肾炎病复发病危,住进了北京航空总医院。

  12月27日,我赶到医院探望他。这时与他离别人世仅20天左右。我们费了很大的劲,他自己也努力配合,才从病床把他移到轮椅上。我把他从九楼推到二楼去透视。进电梯口时,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你应该成为作家啊!”又是重复47年前的那句老话。这也是最后一次听他说这句话。

  作家是什么?作家可以是一个职业符号。它与工人、农民、清洁工是同等的身份与格局,并不代表高贵、低贱,伟大或者渺小。

  但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最大希望啊!可以肯定,这也是杜老师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2016年1月17日凌晨,噩耗从北京传来。我无语泪流。尽管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可我总在祈祷,跪求上天能多给他一点机会,能让他老人家看到我能圆“作家梦”的那天! 对我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爱好,是一个梦,更是一种应该兑现的承诺,是一项应该完成的任务。我还是得去努力争取,以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赵先知,网名先知先说,男,1955年5月生于街河市镇文公山村,1973年于松滋二中高中毕业。曾为企业文员,记者,编辑。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作家协会街河市分会副主席。电话:13343516281

  QQ:1439261910 微信:z13323516281

 

       编辑:东方

 

  附:

  纪念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90华诞

  “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启事

 

  松滋二中,历史悠久,品质高贵,是一所值得景仰的荆楚江南名校。莘莘学子,人生的美丽情愫,也许总在二中;众多师职,人生的美好经历,也许总在二中。苦竹林、甘泉井、高高的皂荚树、古朴的四合院、长长的红石台阶,是二中的符号,是诗意的蕴藏,是值得书写的记忆。在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之际,我们特向二中校友、教职员工以及在校学生发起“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期待您用朴素的文字,纯真的情感,或一首绮丽的小诗,或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幅画作、一幅书法作品,写下您对二中的记忆:一处景观、一个人、一件事、一段经历……

  征文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截稿。届时将编辑出版,为您留下永久的书香,永恒的记忆!

  文稿请附个人简介,包括毕业界别或在二中工作时间、身份、地址、单位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813615955@QQ.com yangdonglu-001@163.com

 

  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征文编辑部

  2018年9月1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