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四件宝:苦竹、甘泉、古柳、皂角树,遐迩闻名。
如今三缺一,唯古柳不存。
而我最为钟情的还是那两棵三个大男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古柳。
在生命的大家族中,古柳算是这块地方的元老了。其资历可能比大清皇太极还要老。谁也说不准它的确切年龄。
多少年来多少代,帝王将相风流不再,诏书圣旨灰飞烟灭,高楼大厦土崩瓦解,唯有古柳常绿常新。它是跨越世纪的见证人。
可以肯定,这方圆百里所有柳树一族多半是它的孝子贤孙。
它在烈日当头的炎夏撑开两把巨大的绿伞遮阳蔽雨,给路人提供歇息的驿站;它在洪水滔天的年代用枝干托起落水的妇孺儿童,普渡众生撑起诺亚的方舟;它在日军进犯时用躯干挡住侵略者罪恶的子弹,使一名怀孕的少妇得以生还;它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勤劳作之后的耕夫以慰藉;它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处于热恋之中的情侣以庇护……
任凭风沙、雷电、烈日的肆虐,它倾吐氧气,默默无闻地把绿色奉献给人类,矢志不渝地撑开一团绿荫,坚贞不屈地守住一方净土,数百年来如一日,古柳,该做了多少好事!
它庇荫过这块地方家家户户的列宗列祖。人们一直像敬重老人一样敬重它。
古柳分明是一对举案齐眉的老夫妻。好比慈祥的爷爷奶奶。——那凌空伸展的枝条,就是奶奶修长的手臂;那立地挺拔的树杆,就是爷爷宽广的胸膛。
古柳又是活的化石,活的档案。从它的年轮里,人们可以阅读到从明清直至民国的沧桑演变;在它的嫩枝上,记载着我们学生时代的勃勃生机——
中学时代,我们曾爬上树梢捕知了,钻进树洞捉迷藏,躺在树下睡大觉。
依偎古柳下,捧喝一口井中的甘泉,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那滋味,至今还在心头萦绕。
而今故地重游,不见昔日古柳,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钢筋混凝土营造的石屎森林般的教学大楼,再也找不到置身于古柳下那种僻静原始的幽然境界,再也不能激起那种奥博深邃的美好遐想了。
呜呼,古柳!你在那跨越几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曾遭遇过无数次干旱、洪涝、地震等天灾,尚能伟岸挺拔、倔强峥嵘,承受过无数次兵燹、偷盗、滥伐等人祸,尚能枝繁叶茂、安然无恙,却为何在这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竟自溘然离去?
回想当初,古柳太疲倦、太瘦瘠了。那空心了的树干,已无力支撑硕大的树冠;那退化了的根须,已不能补给全身的养分。古柳是多么需要人类的扶助啊!
而我们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些,没有想到给古柳施施肥,浇浇水,培培土,或是在树下立几个支架 ,为其减轻一点负担与压力。那样,古柳的生命或许还会延续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们只顾忙于兴家立业营造豪宅树碑立传题辞作赋,却不知,这所谓“耀祖光宗”的“千秋大业”,与古柳所创立的丰功伟绩相比,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或小菜一碟罢了。
再也见不到古柳了,我惆怅不已,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苦竹可栽种移植,甘泉可淘挖疏浚,唯有古柳不能复制再生,只能封存在美好的记忆里了。
作者简介:赵先知,网名先知先说,男,1955年5月生于街河市镇文公山村,1973年于松滋二中高中毕业。曾为企业文员,记者,编辑。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作家协会街河市分会副主席。电话:13343516281
QQ:1439261910 微信:z13323516281
附:
纪念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90华诞
“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启事
松滋二中,历史悠久,品质高贵,是一所值得景仰的荆楚江南名校。莘莘学子,人生的美丽情愫,也许总在二中;众多师职,人生的美好经历,也许总在二中。苦竹林、甘泉井、高高的皂荚树、古朴的四合院、长长的红石台阶,是二中的符号,是诗意的蕴藏,是值得书写的记忆。在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之际,我们特向二中校友、教职员工以及在校学生发起“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期待您用朴素的文字,纯真的情感,或一首绮丽的小诗,或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幅画作、一幅书法作品,写下您对二中的记忆:一处景观、一个人、一件事、一段经历……
征文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截稿。届时将编辑出版,为您留下永久的书香,永恒的记忆!
文稿请附个人简介,包括毕业界别或在二中工作时间、身份、地址、单位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813615955@QQ.com yangdonglu-001@163.com
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征文编辑部
2018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