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中,永远的二中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0-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振德】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光阴荏苒,往事在目。那个浪漫夏日,松滋二中的校园,梧桐树下,苦竹林里,甘泉井旁,平房教室的走廊里,我们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二中,二中!从1987年的初夏,一别至今已31载。

 

  威仪的校门

 

  记得,我们一起在圆门口入学,习唱校歌。“文山北峙,洈水东流,甘泉源远,苦竹枝稠,地灵人杰,校史悠久,春风桃李遍神州。……”整齐宏亮、铿锵有力的歌声激励着我们壮志同酬。

  记得,我们一起参加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庆祝会。教师的荣光我们一起见证和分享。那一刻,“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信念在我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还记得,语文老师带领我们走近黄庭坚,聆听苦竹的神奇传说。我们在“苦竹甘泉千年秀、道德文章百世昌”的精神浸润中成长。

  也记得,我们嗅着满园的桂花芬芳埋头读书;每次考试后,挤在橱窗前面看考试的“黄榜”;我们用手捧着清洌的甘泉水畅饮,在甘泉井旁嬉戏。

  更记得,下课铃声响,我们奔跑着冲向食堂挤队打饭,辣椒面糊淋一身,全身上下到处是饭痂子,一不小心就被校长摔了碗。

  也许有人会记得,被窝手电打花牌,操场跑道谈恋爱;小卖部里挂过账,深更半夜翻过墙;老师门前站过岗,批斗大会露过相;甘泉井水冲凉澡,桂花树下睡午觉;调皮捣乱敲晨钟,看你说我疯不疯。

 

  孔子塑像

 

  二中,二中!这一桩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当年同窗,今各西东。人们常说,岁月是一把刀,割裂了一切,改变着一切。但是,无论你仍在故里,或远在他乡;无论你事业辉煌,或暂时失意;无论你身居要职,或是一介布衣;也无论你多么闲暇,或何等繁忙……可是,岁月这把刀,割裂不了我们的同窗情,改变不了我们对母校的念想和祝福。这就是已经融入血脉的二中情结。

 

  二中,二中!今天的你,日新月异;今天的你,高歌猛进。

  今天的二中人,传承着当年的二中精神,老师质朴、勤勉,教人做人成人;同学真挚、真诚,同饮一井水,同唱一首歌,同圆一个梦。

  二中崇尚朴实,有实绩。你致力于建设朴实简约的课堂,高考连创新高,质量步入快车道,成为寒门学子向往的学校。

  二中涵养文化,有品质。你倡导每一名教师“教书有激情,育人有温情,为人有真情”,让每一位学生因二中教育而终身受益;你奉行“陪伴是最好的管理,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形成了“用习惯影响习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育人文化;你坚持“将梦想和目标植入心田,把精细和落实贯穿全程,让制度和精神剑气合一”的备考文化,不断用文化滋养学校高品质发展。

  二中锤炼队伍,有气场。二中精神已融进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中,注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塑造成一个又一个优秀团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领导班子,“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学生管理团队,“斗志昂扬、奋发有为”的班主任、备课组长,“善教善研、有责有恒”的学科教师,“热心服务、齐心护航”的后勤服务团队,“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招生团队等等。正是每一位师生和每一个团队的正面形象名片,“二中精神”“二中气质”“二中气场”得以持续升腾。

 

  皂角树上的铜钟

  二中,二中!这样的母校,我们怎能忘记她?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2018,二中迎来了90年诞辰。毕业31年,母校看着我们成长和成熟,也在召唤着我们回家。

  请跟我来,走一走美丽如画的校园。一起走,聆听母校立德树人的跫音,感受母校发展的脉搏。一起走,回到当年的教室、当年的座位,当年的食堂旧址,品味30年前生命成长的呼吸。一起走,与曾经的恩师和同窗好友深情地拥抱;在自己当年的教室门前集体与老师合影;来到百年古皂下,一起敲响催促着我们成长的铜铃;打起清冽的井水,回想当年虽苦犹甜的求学生活……

  请跟我来,看一看如诗如歌的家乡。看看昔日的白云边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巨变;看看今天的松滋县城三纵四横的发展格局和秀美生态的宜居环境;看看今天的洈水湖,体验“车行天下,心泊洈水”的浪漫和惬意。看看你的老家和那些老邻居,哪怕你的老家只剩下故事,剩下记忆。

 

  记录二中年轮的古木

 

  二中,二中!曾经,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与你相遇,投进你的怀抱;31年后,我们从稚嫩的孩子成长为父亲和母亲,到了即将奔五而“知天命”的年龄。当我们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之后,才发觉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如同一首饱满深情的歌,悠远而绵长。

  二中,二中!在母校90年的纪念日里,让们相伴或是携手,一起回到二中,在往事里走走: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说说离别的思绪……

  让我们相约在母校:一起大声叫出她的名字:二中!二中!

 

 

  (作者系松滋二中校友,现松滋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