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苦乐年华的尴尬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0-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2岁那年,我从20里开外的西斋老家走进街河市中学(现松滋二中)念初中。班主任雷少南老师给全班同学上的第一课,是现场介绍校内的甘泉、苦竹和五人合抱的大垂柳。他说,古时候这里是一座寺庙,寺内的甘泉井同千里之外的四川葵花井相通。宋朝的大文豪黄庭坚不慎将一管毛笔掉进了葵花井,后来他求学路经此寺在甘泉井中提水,意外地淘出了失落的毛笔。他随手将毛笔杆插在井边,不意那竹管以后竟然长成了一窝竹子。竹子的修长迥异于其它竹子,叶子背面略带白色,人们为它命名“苦竹”,寓意了黄庭坚的苦读成才,寺庙也因此得名“苦竹寺”。这个传说让我们对学校平添了几分敬意。

  那时刚刚脱离三年困难时期,但全国人民的口粮仍然实行定量供应。我们中学生每月的定量是27斤,比起城镇居民的21.5斤和有些农民全年吃320—380斤毛粮(没有脱壳的谷物)强多了。可我们正值生长发育旺盛时期,每餐吃3两饭肯定不够,大家只好从家中带来炒面充饥。炒面是将谷物炒熟后磨成的粉末,用开水冲泡后食用。于是,每天水房供应开水时,同学们手拿搪瓷碗或缸子、陶瓷碗在那里冲泡炒面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山区同学带来的是苞谷炒面,黄色,味道微甜。城镇学生带的是糯米炒面,俗称籼米面,粘牙。农村同学还带有大麦、小麦炒面,大麦炒面喷香,小麦炒面则入口细腻光滑。大家交换着吃,都尝遍了全县各地的风味。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在开水瓶中丢一把米煨粥的技艺。

  围绕我们校园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我觉得“甘泉”应该是这条溪流的名称,“甘泉井”不过是借用溪名罢了。溪流是校园与外界的自然隔离带,校园的面积很大,校领导发动我们挖了一个游泳池,其余的闲地全部开辟成菜园。总务处的蹇主任带着几个工友把菜园打理得花团锦簇,冬春的萝卜、白菜、莴苣、菠菜、葱蒜、芹菜,夏秋的黄瓜、南瓜、冬瓜、豆角、辣椒、茄子,一应俱全。栏里还喂着猪,塘中养有鱼。这些出产大大改善了师生们的伙食。我们学生两天能够喝到一次鸡蛋汤,一周打一次牙祭,而且学生每月只交5.5元生活费。三年后我升入县城高中每月交9元伙食费,吃的远远不如二中好。二中学生的劳动课大都是种菜、浇水、施肥,甘泉滋养了蓊郁的苦竹,我们的辛苦也换来了快乐的口福享受。

  每周一次的牙祭一般有七八个菜,扣肉、全鱼是少不了的。八个人一桌,每桌任命了一个席长。席长是最小的班干部,主管打牙祭时分菜,以防多吃多占苦劳不均。第一次分扣肉时,我们的席长没有经验,给每人夹了3块扣肉,分着分着发现肉不够了,便要先分的人退一块出来。一位罗姓同学听说要退,立马把3块肉塞进了嘴里,转过头来对席长说:“肉一gáng就进了肚子。”词典里没有发gáng音的字,这是松滋县方言,很滑溜的意思。罗同学的3块扣肉自行gáng进了肚子,失去了口腹之欲中慢嚼细咽的美味体验,其实也很遗憾。从此他还获得了“罗一gáng”的别名。人家这么叫他,他也不恼,只是尴尬地笑着强调:“确实是一gáng就进去了。”

  我有两个要好的同学叫文贤祠、雷体学。雷体学的家离学校只有三四里路,我和文贤祠不时到他家中去蹭饭,腊月间他家的豆皮炖腊肉别有风味。文贤祠的学习成绩很好,其中尤以数学成绩出众,每次数学竞赛他都能够获奖。

  有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班的胡伦彪同学从家中带来了6元钱,第二天上午要交伙食费时却找不到了。这一夜胡伦彪没有与其他同学接触,所以怀疑上了邻铺的文贤祠。或许是家庭出身地主成分的缘故,文贤祠一向性格内向、木讷寡言。班主任找他询问丢钱的问题时,他只说自己没有见到钱,也不会提供其它佐证,而且老师一问他还脸红,更加令人怀疑。钱的去向没有找到,文贤祠成了唯一的怀疑对象。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他的处境十分尴尬。我和雷体学很同情他,几次邀他到雷家去散心,借以做些宽慰。

  一个多学期后,学校开展反和平演变运动,校领导树立了一个“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典型——低我们一个年级的一位同学。他主动说出了偷胡伦彪钱的经过:那时每天早晨举行援越抗美长跑活动,比谁跑的里程多先到达越南首都河内。同学们跑发热后纷纷脱下外衣丢到跑道内圈的操场上。他借此机会捡起胡伦彪的外衣披在身上,边跑边掏出了衣袋里的钱,然后把衣服丢还了原地。谢天谢地!文贤祠的“疑似小偷”身份总算解除了。但是人家谈到此事时,他依然免不了脸色泛红。

  今天,松滋二中已经升格为高中,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了,幸而苦竹甘泉尚在,还能勾起我对三年校园生活的回忆。那时虽然物质贫乏,但由于全校师生的努力,大家身在苦中不知苦,留下的回忆都很温馨。不过,罗一gáng和文贤祠的尴尬也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罗一gáng的尴尬不会再有了;政治歧视不复存在,文贤祠式的尴尬亦当消失。惟愿我的母校永远发扬传承苦读精神,永远消除一切的尴尬,让苦竹更加葱翠,甘泉益发甜美!

 

  (2018年10月9日于洈水河畔)

 

  作者简介:唐汇寅,1965年松滋二中初中毕业,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