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遇到写人物的考题,你是不是有畏难情绪?如果有,请释怀。我悄悄告诉你:写人物非常简单。
我写了120个小人物,没有一篇哑炮,全发表在知名报刊。《北京青年报》开设了“市井人物”专栏。香港《大公报》开辟了“新乡人物志”栏目。16次登上《杂文报》“人在江湖”版面的头条。《天津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扬子晚报》《重庆晚报》《大河报》《燕赵晚报》等几十家报纸发表后,多篇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物转载。为啥受欢迎?因为有特点:
一、标题响亮,用字通俗。听着亲切,感觉有戏。
《裁缝小玉》《理发的小娜》《洗脚的燕子》等篇目,名字和职业,都在标题里,很普通,很熟悉。让你一看题目,马上就能记住。
《爆米花的牛伙计》《青天河的柿子大嫂》《修皮鞋的翠花姨》等篇目,昵称放在标题里,感觉更加亲密。
另外,把名人引入标题:《鲁迅的邻居》《谢晋的房东》《卖胶水的小沈阳》《首席按摩师王小波》等篇目。让著名作家鲁迅、王小波,电影大师谢晋,笑星小沈阳与小人物融为一体,看就感觉有戏。
二、开篇爽利,朗朗上口。简洁明快,吸引眼。
例如《弥陀寺的小尼姑》开头:安徽有个皇甫山,山上有个弥陀寺,寺里有个小尼姑,我与她有一面缘。
《开棋牌室的圆圆》开篇:楼下邻居,是个官员。买房不住,租赁挣钱。房客是个少妇,风韵绝不一般。三十来岁,名叫圆圆。别问长得啥样,光听声音,就感觉甜。
三、第一人称,共情共鸣。亲切自然,真实生动。
在我写的小人物中,起码有100篇使用了第一人称。
比如《扫马路的黄马甲》:元宵节那天,我见老汉弯腰从冬青丛里掏落叶,双手被挂出一道道血印。我说,树叶落进绿化带,冬天保暖,夏天保墒,腐烂之后,又是有机肥料,为啥要费这么大劲掏出来?他说,我掏好多天了,谁见了都说没道理。可是,领导叫弄,咱就得弄,还要用心弄干净。
《茶女莫兰香》片段:我问她,你一个福建女孩,咋来这里卖茶?她说,简直不可思议。那天正在山坡采茶,一位在河南开茶庄的同学发来一条短信:这里人傻钱多,速来。她把电话打过去,同学说,河南人不懂茶,价格能抬高;河南人好摆阔,赚钱很容易。于是,她就过来卖茶,生意并不景气。她发现河南人有钱不假,可是不傻。河南人不傻,让她非常生气。她当我的面说,你们河南人,都是猴子。
四、至诚至朴,惜墨如金。两土三短,返璞归真。
从上边的引文可以看出,我追求两土:写土人,说土话。我崇尚三短:句子短,对话短,篇幅短。在千字内塑造一个丰满人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方式。
河南省杂文学会老会长、大河报首任总编王继兴,读了我的系列人物后赋诗一首相赠:至诚至朴一片心,惟妙惟肖写草根。放眼选材处处材,用墨惜金字字金。乍看字面辞无华,细品行里情最真。但期赋就三百篇,尽现人间精气神。
新乡日报副刊部主任刘德亮,在编发我的系列人物之后,评价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看似大俗,实则大雅。
(作者简介:雷长风,男,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新乡市杂文学会会长。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杂文月刊》等200多家全国知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100多篇被《读者》《青年博览》《报刊文摘》《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出版文集《长风化雨》《草根族的生命力》《中国当代杂文家》等。与汪金友联合主编大型传记《走近杂文家》和《杂文百家代表作》)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