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关于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要求: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做到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同时,新课标关于考试命题有以下规定: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基于以上课标要求和规定,在命制写作试题时,出题人往往越来越关注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为了使得这种考查更科学更直观,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运用在平时课堂当中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起来的素养能力来完成这个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进而以是否完成了任务和任务完成的过程及结果的层次评定其是否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以某市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学业水平抽样评估写作试题题干为例探究其命题理念及其落实。题干如下:
某公司赞助了你所在的学校 10000 元钱,用于开展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添置校园文化设施。请选择一个你期待的项目,给校长写一封信,力争获得拨款支持。
提示:
①你期待的项目越有价值、越可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你的理由陈述得越充足,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③注意表达要得体;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不少于 500 字。
总体来看,这道题指向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并且链接统编语文教材,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的践行和落实。
见微知著,同学们是否可以将思考由这道题延展开去,新教材、新课标、新中考之下,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训练,并如何备战中考呢?
在此,老师这里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用教材学写作
1、利用教材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练习做事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学习做人做事,积累生活经验,才能在考试中解决写作中的情境问题,学会做事。
2、利用教材课后习题资源,学习做人
比如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题干是这样的: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此题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往往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这样的处理后,学生内心深处定会种下担当民族大任的种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做人。
二、关注生活情境,以“我手”写“我心”
新课标要求考试命题以情境为载体,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关注真实情境中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做事能力和思维水平。
比如上面作文情境,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完成好这个任务,学生就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这道写作题需要学生完成一件什么事;
2.要求以什么形式来做这件事;
3.基于现实状况,学校需要哪些项目;
4.基于学校主客观环境和条件,做哪个项目更合适;
5.怎样做事才能成功获得校长的认同和拨款支持。
有了上面的思维过程,学生对写作内容和语言两个层面的问题逐渐清晰起来,也就做好了完成写作任务的准备工作。
有了以上两点意识,再以平时积淀的语言功夫和写作技巧加持,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祝福大家!
(作者简介:毕斯惠,女,中学高级教师,滦南县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杂文月刊》,《河北教育》《唐山文学》《诗选刊》等刊物。)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