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洲遗址探秘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0-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文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湖北省松滋市关洲遗址考古发现,将松()枝(江)宜(都)三市人类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年!

 


中科院孔教授等 在关洲遗址采集土样
  
        2016年05月19、20日,《湖北日报》、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相继刊发了同一条新闻《湖北松滋江心洲发现史前人类遗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在长江湖北松滋段江心洲,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史前遗址,该遗址为长江中游同时期规模最大,说明松滋是长江中游文明发祥地之一。

 

  

  关洲,千百年默默无闻的弹丸沙洲,还真有点远古的况味,既古老,又幽静,更神秘。万里长江,两条古道,更有那万劫不复的洲民,组成了一组组稀世罕见的关洲绝版,珍藏在长江版图中。带着对关洲文化的浓厚兴趣,对关洲遗址考古发掘的诸多疑问,笔者带领读者诸君一一探秘。


地大李长安老师带队在关洲遗址采集土样
 
  长江犹如一部雄浑的长篇交响乐,一路咆哮冲过三峡后,嘎然休止一拍,由豪放派变成了婉约派,进入了开阔的荆江。在荆江门户松滋市陈店镇车阳河段,有一座牵挂松滋、枝江、宜都三市近两百万市民的小岛,叫“关洲”。关洲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她是长江中游一块小小的沙洲,位于主航道北侧,北与枝江相连,南与宜都、松滋接界。关洲东西长4.5公里,西侧上游为上关洲,东侧下游为下关洲;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5.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6米,最低海拔38米。

  关于关洲的名称,文人们臆想道,关洲名称来源于《诗经》开卷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据可查的是清光绪七年荆州府批设关洲哨卡,专征船筏税金,民国因袭旧制。因为官方设卡,所以又称“官洲”。


T2219:9-2  石网坠

 

  关于关洲的历史,还有一种说法:传说三国时期,这个地方盛产萝卜,有一次曹操的部队到这来后,没有粮食吃,断粮,他们就到这里来扯萝卜,现在落了一句俗话,叫做“人吃萝卜马吃菜”。这个传说说明洲上早年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个适合居住和耕种的好地方。

  盛衰只在顷刻之间。清咸丰十年(1860年)入夏以来,金沙江下游、三峡地区、清江及荆江一带,先后普降暴雨。金沙江洪水与三峡区间洪水遭遇,出峡后又与清江及荆州暴雨遭遇,遂形成流域性的特大洪灾。7月18日(夏历六月初一)宜昌洪峰流量达92500立方米每秒。枝城站洪峰流量110000立方米每秒。该次洪水冲开长江南岸藕池口,洪水泻入洞庭湖。滔天洪水致使利洲和郭洲等长江之中数个小岛被裹挟而去,不复存在。关洲虽存,屋宇漂没殆尽,后来在洲头筑一横堤,以杀水势,复可淤积,又成一方沃土,但再也没有恢复从前的盛况。

  关洲自古就是荆州、宜昌两地区三县人民共有的“飞地”,很长时间内也一直为历代官府争夺的“领地”,演绎过撼人心魄的故事。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陈店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公社管委会副主任的王德洪老文友回忆,古时候,关洲南沿寄住原宜都县居民五六户,中部居有松滋县居民七八户,北部客居枝江居民七八户。因该洲归属未定,千百年来历代官府争夺对关洲的管辖权,三县民众为争夺此岛数次械斗。而关洲之争的核心是砂石资源的争夺。《松滋市志》载:1987年11月15日,枝江县顾家店乡农民与松滋县陈店乡农民因下关洲采砂权属发生纠纷,后经双方调处并报省政府办公厅批复,按照鄂政办函[1988]10号文件办理。2000年6月,松滋市与枝江市签订边界走向协议,就其权属和砂资源开采等历史遗留问题达成共识。与宜都也划定好行政区域界线,边界走向界桩位置标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出版的“8-49-68-甲”“8-49-68-丙”“8-49-67-丁”地图上。后来由于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兴建,流沙改变,关洲再也不聚存大量砂石,无砂可挖,采砂矛盾自然解决,关洲之争便划上了句号。自此,三地人民息械止斗、相安无事乃至联姻友好往来。

 

  

  2013年,湖北省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长江中游开展工作,松滋市博物馆廖华云参加了长江沿岸的详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松滋关洲遗址。松滋市文物局局长贺小华闻讯后积极到省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争取调查项目及发掘经费。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刘辉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该遗址的发掘。11月份,联合组成了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刘辉为领队,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部副主任周蜜、助理馆员赵军,省考古所技术人员朱奎林、郭红民和牟星玉,松滋市文物局(博物馆)局(馆)长贺小华、副馆长廖华云、李华丽,博物馆业务人员粟旭为成员的关洲遗址考古队,并进驻现场开展工作。

  冬春季节虽然不是长江的洪水期,但从松滋港车阳河港区到关洲岛江面依然相距近千米,很多的地方还被江水淹没着。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关洲遗址考古队队员们每天早晚靠一叶扁舟来往于发掘现场与全心村租住的民房。5月19日,市文广新局党组副书记曹其华、博物馆副馆长李华丽安排我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军、松滋市博物馆粟旭一起再次来到关洲遗址实地采风,撰写出本探秘文章。接送我们过江的艄公是张师傅和他的乌篷小船。张师傅本是宜都市人,多年在松滋市关洲岛上承包牛羊鸡生态养殖。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或许因了常年独自一人在岛上无人唠嗑担心语言功能丧失的缘故。在我的采访下,关于关洲的人文轶事、历史典故,次第从他长胡子之间的嘴上娓娓道来。


关洲遗址发掘区近景   南-北
 
  关洲的东西两端有河汊,内部多沙壤,有不少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张师傅说,关洲上自古居住生活着三地几十户农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撤出上岸,1998年大洪水让将最后几户坚守者胜利大逃亡,整个岛子才完全成为一块“无人区”。

  王德洪老文友也告诉笔者,现关洲虽然已经没有常住居民,但每逢清明时节,松滋、枝江、宜都三地的后裔都要相约到关洲祭祖。在大片大片的砂石滩上,有横七竖八的古墓碑,字迹清晰,大多为清“康乾盛世”年间的。

  老人们讲,原来这关洲是48禅房,按我们现在发现,早先确实有很多人在这里居住。有道光、乾隆、康熙、嘉庆年间好多石碑。经洪水搬运,几乎所有墓碑都与坟墓分离,并以这种身不由己的爱殇与我们见面。“扬帆远航/ 亦不过彷徨/ 奈何流放/ 敌不过苍凉 / 啊…… 啊…… 啊…… 啊………”古人是在用这种形式与我们对话,向我们哭诉着无尽的悲歌。

  记得很早以前我曾听到过松滋民间传说,关洲是一块神地,像一艘巨大的船,无论多大的洪水,水涨洲涨,水退洲落,留下了“水大淹不了船”的谚语。艄公张师傅补充道:关洲地下有龙的儿子“鳌”托举着,便成了永不沉没的宝地。有许多年,枝城东门40多米的高地被洪水淹没了,但30多米高的关洲却平安无事。“不过也不尽然,民国乙亥年、1998年,关洲还是被拉下过水。”在我们的质疑下,艄公张师傅羞愧道:“他娘的个司巴子,水太大了,鳌呛了几口水,关洲就咕咚了几下!”

  

  

  松滋关洲遗址位于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四组关洲东北部,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全心村位于松宜交界处,是松滋的西大门。全心东临李桥,南接宜都市何阳店村,西抵宜都市洋溪村,北毗长江。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98亩,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978户,人口3119人,全村党员96人。

  关洲遗址正式发掘从2016年1月7日开始,4月30日发掘结束,除去雨天、春节假期等,用时67天,民工3~4人,用工214个。

  在发掘过程中,关洲遗址考古队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根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变化划分地层和遗迹,自上而下,由晚及早逐层清理,对发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遗迹、遗物现象及时处理,认真做好绘图、照相、文字记录,出土遗物按单位分别采集。


关洲遗址  远景  西南-东北
 
  堆积地层及包含物:

  13个探方共发掘11层。现以第1818探方为例向读者介绍如下:

  第1层:厚500厘米。近现代淤沙层,土色灰褐色,土质结构松散,包含物有树根、草根等。出土有近现代青花瓷片、瓦片、砖块、铁片、铁钉等。

  第2层:深500厘米,厚30~40厘米。土色褐红色,土质结构较致密、颗粒较细,出土有花瓷片、瓦片、铁钉等。

  第3层:深530~540厘米,厚75~110厘米。灰色土,土质结构较致密,颗粒细腻,包含有少许烧土粒、石块等,分布于全方。出土有青瓷碗、钵、盏及少许青瓷片等。

  第4层:深620~650厘米,厚80~115厘米,土色灰褐色,土质结构较致密,包含有少许草木灰、烧土粒等,分布全方。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许泥质黑衣陶,器形有罐、鼎等,纹饰有弦纹、绳纹、网格纹等。出土石器有打制石片等。

  第5层:深705~760厘米,厚25~45厘米,土色灰褐色,土质结构较致密,略含沙性,包含有少许炭屑、动物骨骼、骨片(渣),较多烧土粒、石片、卵石等,烧土粒分为红色和灰色两种,以红色为主,颗粒大小不一,分布全方。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有少许泥质红衣陶片、磨光黑陶片、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等,器形有罐、釜、盘等,纹饰有绳纹等。

  在探方东北部第5层下发现有一座墓葬,编号M1。该墓葬在地层堆积层位序列中打破了笫6层,说明M1的年代晚于第6层。

  出土石器有大量的打制石片、石核,少量的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等。

  第6层:深750~795厘米,厚35~120厘米,灰黑土,沙性略重,土色较杂乱,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少许炭屑,较多的烧土粒,大量的石片、卵石,丰富的动物骨骼(牙)、鱼骨、鹿角等。烧土粒分为红色和灰色两种,以红色为主,颗粒大小不一,分布全方。出土陶片以夹砂褐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许泥质红陶、磨光黑陶片等,器形有罐、盘、钵、支座等,纹饰有绳纹等。

  出土石器有大批的打制石片、石核,少量的磨制石斧、石锛等。

  第7层:深785~875厘米,厚0~70厘米,灰色沙性土,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少量烧土粒、石片、卵石等,分布于探方北部,东南局部不见7层分布。出土陶片以夹炭褐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器形有罐、釜、盘、钵、支座等,纹饰有绳纹等。

  出土石器有的打制石片、石核,磨制石斧等。

  第8层:深855~925厘米,厚30~75厘米,浅灰黄色沙性土,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石片、卵石、动物骨骼、骨片(渣)、动物颌骨、鱼骨、鱼牙等,分布全方。出土陶片碎小,以夹炭褐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有少许有夹砂红陶等,器形有罐、釜、鼎、盘、支座等,纹饰有绳纹等。

  出土石器有的打制石片、石核等。

  第9层:深880~960厘米,厚0~25厘米,灰黑色沙性土,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石片、卵石、较丰富的动物骨骼、骨片(渣)、动物颌骨、鱼骨(腮)、鹿角等,鱼骨大多经过火烧,呈青灰色,部分色发白。分布于探方北部,东南局部不见9层分布。出土陶片以夹炭褐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有少许夹砂磨光黑衣、红衣陶,器形有罐、釜、盘、支座等,纹饰有绳纹、弦纹等。

  出土石器有的打制石片、石核等。

  第10层:深885~945厘米,厚0~30厘米,灰黄沙性土,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石片、卵石、少量的动物骨骼、骨片(渣)、鱼骨(腮、牙)等,分布于探方西南角。出土陶片以夹炭褐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器形有罐、釜,纹饰有绳纹等。

  出土石器有的打制石片、石核等。

  第11层:深905~975厘米,浅黄色沙土,土质结构较松软,颗粒较细,包含有石片、卵石,动物骨片(渣)、鱼骨(腮)等,分布全方。出土陶片以夹炭褐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等,器形有罐、釜、盘、钵、支座等,纹饰有绳纹等。

  出土石器有打制石片、石核,石磨盘等。

  根据探方地层与地层、地层与遗迹间的相互叠压或打破关系及地层、遗迹中出土遗物地层和遗迹单位的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初步判断为:

  第1、2层为明清时期洪积层;

  第3层为南北朝-唐代文化文化遗存;

  第4层为东周-汉代文化遗存;

  第5、6层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

  第7、8、9、10、11层为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遗存。

  此次发现的关洲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整个遗址文化层厚达10米,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埋深距地表约7至9米。出土近万件文物标本。赵军告诉我,遗址发现有大量兽骨和密集成层分布的鱼骨,同时出土有大量打制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以及大量原始陶器。

  关洲遗址出土大量城背溪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鱼骨,为我们生动再现了8000年前人类生产、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场景。

  赵军介绍,以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工艺较为原始,陶器类型单一。在关洲遗址发现的陶器品种多样,有釜、罐、盆、盘、钵、支座等。釜、罐等器表一般饰以粗绳纹,部分圈足盘和钵器表面有磨光的迹象,且部分器形口沿出现慢轮修整痕迹。生产类石器及大量陶器尤其是炊器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定居农业阶段。结合20世纪80年代上游约8公里的宜都城背溪遗址和枝城北遗址发现的稻谷壳,可知稻作农业已经成为人类食物重要的来源。

  该遗址的发现,将松(滋)枝(江)宜(都)人类居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车阳河临港工业园

 

  在整个发掘中,经过全体考古队员和参加发掘民工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6年5月初在长江洪水到来之前,全面完成松滋关洲遗址的田野发掘任务,出土近万件文物标本。

  在遗址发掘中,中科院孔昭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李长安教授,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运兵,荆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德银等专家、领导先后来到现场采集土样、指导发掘工作。松滋市临港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陈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秦道新,松滋市文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文联主席向家炎,市文新广局党组副书记曹其华,市文新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何胜蓝,分别多次到发掘现场慰问专家及考古队员,帮助解决发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心、支持发掘工作。


工作照  东-西《探方》
 

  更可喜的是,媒体、文友的嗅觉竟是那样灵敏,他们从北京,从武汉,从宜昌、宜都、枝江,从荆州,从松滋城区,从四面八方,冲着这些原始元素,探进了松滋关洲,将松滋关洲在网上传得热火朝天。松滋有意做车阳河港区、工业园的大文章。作为松滋人,我们理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松滋关洲这块处女地必将引起世人的震撼。车阳河这块热土地必将迎来更大的建设热潮。

  (作者为湖北省松滋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

  (文中图片为廖华云摄影)

  注释:

  城背溪文化: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秭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掺骨未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8000年左右。

 

  大溪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