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向何方——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生研讨课讲稿之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1-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向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各位同学:

  下午好!

  上一节课主题是《认识你自己——新闻专业学生如何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我是以师兄身份和大家交流的。这一节课我想以媒体人身份和大家交流,主题是《我们走向何方——新闻专业学生职业前程的无限可能性》。

  研讨之前,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书《万物简史》,记住是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英国科普作家比尔·布莱森。布莱森出生于美国。1973年,也就是他22岁时,他去了英国,在英国居住20年,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报刊撰稿。大家注意了吗?布莱森实际上跟我们是同行,一个媒体工作者。后来,他搬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市。2003年,布莱森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重新回到英国。2005年,布莱森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

  书评家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名著。作者以超常的智慧、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科学的发现,勾勒了自然的演化史和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在我最失意的时候,我总是翻阅《万物简史》,在奇妙的宇宙中寻找能量。

  另一本书是《全球通史》。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此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正在看,其实我看了几年,尤其是前面章节,我看了十几遍,因为每次看我都从头看。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它也是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读书的事情讲完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职业规划这个话题。今天,我讲的很多东西,在好几年前,我给《楚天都市报》新进员工培训时也讲过。大概从2007年开始,《楚天都市报》每年新进员工培训,我都有幸担任培训讲师,而且大多数时候我是第一个出场,估计是报社领导觉得我长得很可爱,有着亲和力吧。

  这节课前半部分,我想说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梦想。

  说起梦想,我们往往会提到青春。青春是什么?梦想是什么?同学们来聊一聊。(互动)

  青春是白衣飘飘,青春是个性张扬,青春是来一场远行,青春是诗与酒的纪念,青春是绿茵场上的酣畅淋漓,青春是图书馆里的苦苦求索。这些都是青春。

  我想说,青春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强健的体魄;一是远大的理想。前者是青春的基础,后者是青春的精髓。

  梦想在,生命就长青;梦想不在了,生命也会失却意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青春其实跟三个‘想’有关,叫做理想、梦想和思想。岁月流逝,我们常常会屈服于现实,放弃梦想,当我们放弃梦想时,也就意味着精神生命的结束。”这句话很多同学应该听过吧。

  梦想是什么呢?它跟财富、生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梦想是能超越财富的,也可以超越生命。财富随时都可能消亡,生命也终有归根之时,可是梦想之光永恒。从公司到家族,从个人到国家,梦想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只要取之有道,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尽管如此,也别让财富代替梦想。财富最好只是梦想的一个结果。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上北大。为了这个梦想,我一直准备着。2006年,我有幸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中美财经商业传媒高级研修项目资格;2007年,我上了清华大学EBMA研修班。到了2009年,机会来了。记得是春节前夕,第11届北京大学财经杂志奖学金班要报名了。我精心准备,不论是选择申报作品,还是请经济学家写推荐信。这是这些年来,我做的最为认真的事情之一,比我结婚、买房都要认真好多倍。我结婚是闪婚,见了三次面就说去买房结婚吧,而买房是看了三个楼盘,几分钟就敲定了。后来,我终于圆梦了,尽管只是在未名湖畔学习了三个月,但这三个月是青春时期最美好的回忆。

  (互动)

  北京大学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是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女士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者林毅夫先生联手设立的。它诞生于1999年,每年选拔十名记者,在北京大学脱产学习三个月,旨在为中国传媒界培养优秀的财经记者。这被誉为中国传媒界最高端的培训项目。

  我们这一届学员住在北京大学畅春园63幢地下室,三人一间,寝室没有单独的洗手间,也没有阳台。洗脸洗衣都是公共的,洗澡最近的是到隔壁园子的公共澡堂,衣服只能晾在楼道口阴干。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北大的热爱,因为学习太丰富太令人兴奋了。

  课程安排颇为紧张,有两门必修课,分别是周其仁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和卢峰老师的经济学原理。前者是和双学位班一起上的大课,后者是仅十个人上的小课);四门选修课分别是公共财经学、货币银行、领导力和国际金融。每周我们有三到四场专题讲座,既然是专题,也就是请些名家还给我们十个学员上课。除了必修课,专题讲座是我们北大学习的主体。课程和讲座,每次至少都是两个小时。

  从四月份起,班上同学开始自发组织活动,包括请业内名家来给我们上课、到传媒机构参观访问以及出席一些高端论坛。北大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任何课都可以旁听,各种讲座和活动应接不暇。在集体学习之外,我旁听了一些文学、历史、军事方面的课,总共有11门,当然大多数只听了一次。我还总结出一条规律,抢不到座位的课一定是好课。所以,从四月份起,见到教室满了我就冲进去,而且直接在第一排前面的地上盘腿坐下来。

  初步梳理了一下,三个月的时间,集体参加的专题讲座共36场、自发交流15场、参观访问8次、高端论坛4次、娱乐活动5次。另外,我自己还有幸参加了一些活动,如中国2009青年领袖颁奖典礼、克鲁格曼北大演讲、北京大学国学文化节开幕式等等。我做了个统计,最多的一星期,我上了近50个小时的课;还有一个星期,我参加的讲座、交流达到12场。

  我之所以跟同学们讲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别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跟我们学院恽代英采访团成员们交流时,大家觉得上大学太辛苦了,学业太繁重了。现在大家看看我在北大的三个月,是多么的充实。

  三个月之后,学习回来,我给同事做了汇报,下面是非常冗长的开场白,我也念一下,希望对大家思考问题有所启发:

  现在,我简单汇报一下学习体会,准确地说,是和各位一起思考。其实很多问题,是去北大之前就和大家讨论过的,不少同事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

  汇报之前,我说几个带有问号的句子。我们一起想想,世界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传媒界发生了什么,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

  答案其实简单。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经济危机,发生了流感;中国一方面应对全球性危机,一方面准备迎接60周年庆典;传媒界的变革和竞争从未停止过,3G带来的想象空间远胜于互联网;至于我们身边,事情就更多了,工作、爱情、家庭,各种各样的琐事似乎比世界性的危机更难以对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该往何处去呢?答案不那么简单,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逻辑,不同的心态,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经济危机是否见底,究竟是怎样的底,还在讨论不休。比讨论更有意义的是,是把危机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因为把事情弄清楚,是做出准确判断的基本前提。就像我们做报道一样,需要摆事实、讲道理、拿证据、求真相。

  于是,我们看到各路学者,不管是从事经济学、社会学,还是从事哲学、人类历史学研究的,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的确复杂,种种研究表明,这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我们实际早已看到衰退迹象,但似乎束手无策。衰退还是来了,目前谁也不敢自信评价开出的药方疗效如何。因为这次衰退和前几次相比,更多的不是相同,而是不同。

  但是,假如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一切只不过是个瞬间。即使遭遇挫折,历史还会向前。而且,我们似乎感受到,历史在跟我们开玩笑。30年代以来,大大小小的危机从未停止过,危机会以新的面孔和力度出现。

  克鲁格曼打了一个比喻,病毒总在变异。它从新出现时,以往的抗生素都失效了。克鲁格曼说这话的时候,甲型H1N1还未出现。现在已有不少科学家指出,90年来所有的流感来自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那次流感,全球大约4000人丧命。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陷入悲观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拥有智慧,也懂得反省。基于此,新技术层出不穷。

  比如,我们身处的传媒界。越来越多的媒介出现。旧的媒介未必很快消亡,但新的媒介一定会主导市场。互联网的好处,大家都看到了,不必多说。不过,在我看来,它将人类的力量汇集在了一起。

  新技术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常在感叹,生活太累,真希望哪天可以不上网,不用手机。我们的累是新技术的错吗,当然不是。我们累归结于我们的欲望失控了。不少专家说,经济危机在于美国的“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的生活模式。

  顺着这个观点展开,我们会发现不无道理。世界寄希望于中国,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在于中国的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我们拼命学习西方,西方如今却在学习中国。

  这是讽刺,还是规律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经济危机如此接近,中国和世界如此紧密。当我说到这里时,我也发现从世界发生了什么,转了一圈,居然转到了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

  我没有刻意来转这个圈。这都是昨晚,我一句接一句敲的,没有任何细想。这只是巧合。正如今天我们都坐在这里也有种巧合一样。但我也知道,这巧合中也有必然的因素。我见到这么多新的同事,我欢迎你们,我想你们来到都市报来到经济部,肯定有某个共同的东西。

  这是我的开场白,抱歉,太长了。我想说明什么呢?或许我自己也不清楚。这三个月的学习,每天接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知识,我真的无法梳理清楚。但我认识到,世界各地万事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我们要知道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故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个故事又意味这什么。我想这三点也是开场白的要义吧。

  我要说的第二个词是:专注。专注,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执着、坚持。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老文章,是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在母校南京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今日资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今日资本投资的公司,大家都听说过,这些公司包括网易、中华英才网、京东商城、大众点评网、赶集网。徐新所投资的企业家中,已有4位成为福布斯前百名富豪。2014年12月29日,在福布斯中文版推出中国最佳创投人榜单中,徐新获得第二,排在第一的是雷军。

  徐新在致辞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智商差别不是很大的,超人的智慧和成就来自于专注。每个成功人士都是在他的行业专注地干了很多年,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每天4小时,一星期5天,坚持10年就是一万个小时。我每天大概工作14个小时,做了20 年,已经积累了三万个小时。如果说我的投资有些小小成就的话,那是因为我积累了三万个小时,我想我可以干到80岁,还可以再来三万个小时。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好朋友。有一次,比尔·盖茨的父亲让他们俩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他们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打开他们俩的纸条,上面写着是同一个词:Focus – 那就是专注!”

  专注,还有一个近义词叫执着,也就是我们说的坚持。其实,坚持一件事情挺难的,哪怕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是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事情。上节课我们讲到苏格拉底。现在我们再说说这位大神的故事。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专注与坚持真的不容易。比如,你喜欢吃苹果,而且从健康学角度来讲,每天一个苹果是非常健康的,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每天吃一个苹果?还有,学习英文单词,好吧,就每天背诵五个单词,听起来不算多吧,那坚持大学四年,考个六级或硕士肯定不成问题。我再打个比方,现在离婚率特别高,如果人们能每天给爱人一个拥抱,那么生活该有多么美好。但实际上,我们常常被嫉妒、怨恨、计较、疲惫蒙蔽了眼睛和心灵,没有去主动拥抱爱。

  我小时候比较好学,却不专注,你可以说我是学霸,也可以说我是学渣。我这学期喜欢上物理,整天就去做力学、电学实验;下学期喜欢上生物,每天醉心于各种考古书籍,去寻找各种动物、植物的起源;过了一学期,又迷上了天文,上课时都想着古希腊神话的星座,还攒钱去买天文望远镜,好看月球上面的坑坑洼洼。如果我从大学毕业后,坚持正儿八经文学创作,我想现在肯定是一位著名作家。如果我一直学习天文,现在的生活可能更加丰富多彩。

  回想这些年,我坚持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写童话。五年多前,我当了父亲,开始给女儿编故事。去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几个好朋友一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旨在陪伴孩子们。我每个星期抽一个晚上花个把小时,把编的童话敲出来,署名“老羊叔叔”,放到公众号上。我已经坚持一年了,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将是我生命中最有趣很可能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每到周末,有好多小朋友等着爸爸妈妈给他们讲老羊叔叔写的故事。如果我到了星期六晚上还没更新,他们就会让爸爸妈妈留言说“老羊叔叔什么时候上传故事啊”。我在童话中写了智慧、善良、勇敢,这些种子会在孩子们心里悄然开花。想想看,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这个微信公众号叫做毛毛虫变蝴蝶,微信号是mmcyyy,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大人也需要童话,童话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干净、美好。其实,很多公司跟我洽谈了商业计划,我都婉言谢绝了。我还想介绍,这个公众号也是公益的,办了一个月,就获得了“赞赏”功能。读者可以对文章进行赞赏,1元、2元、5元都行。孩子们的稿费,我们会以书籍形式转赠给他们;我和朋友们写的东西获得的稿费,都捐给了公益机构。

  顺便说一下,热衷公益也是我的梦想。小时候,太多的人帮助过我,我也想过当慈善家,后来发现自己不是经商的料,没法成为企业家,这个慈善家的梦想就搁浅了。在北大学习期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做慈善,不一定需要你先成为亿万富翁,服务公益机构、传递真善美、量力而行也是一种慈善。从这以后,我以自己的形式圆着慈善梦。我的梦想和做法只有五六个朋友知道。这几年下来,我的捐赠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数目。就在一个月前,我跟一位著名企业家说起此事,他也觉得我很了不起。

  第三个词是:激情。激情,我们也可以叫做热爱。

  我刚才提到了徐新,徐新认为人生奋斗中有三个东西最重要,专注是她讲的第二点,第一点是激情。干脆,我把徐新的原话念出来,这样更原滋原味。她说:“你要有激情、你要想赢。你要找到一份你喜欢的工作、你热爱的工作。人的一生很漫长,工作时间也很长,如果每天早晨爬起来,都不想去工作的话,那你一定过得不开心。那么,你就该去寻找一份能让你喜欢的工作。有的同学说我也不知道我喜欢的工作是什么,那你就应该keep looking,继续寻找。你的灵感可以来自大量的阅读,特别是人物传记;结交聪明的人,有阅历的人,经常与他们聊天;你也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的东西,看你是否喜欢。总之,只要你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相信有一天量变到质变,你就会心中一亮,找到感觉,那就是你热爱的工作。”

  顺便我再把徐新说的第三点说一说。她认为除了激情和专注,还需要找到一位学习的榜样。徐新的榜样就是巴菲特。她读巴菲特的书,还有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徐新说读这些东西就像读圣经一样,是每天必看的。读巴菲特的书,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巴菲特每天阅读5小时,跟聪明人谈话2小时。84岁的巴菲特每天都在工作。他和他投资的创业者变成终身的朋友。他很享受他的工作,每天过得很开心。徐新说,巴菲特过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生活。能拥有这种状态是非常幸福的。我们很多人,忙了大半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再提个问题:在大家看来,媒体人最重要的职业特质是什么?(互动)

  我在《南方日报》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我参加面试时,主考官也说了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敏锐。当时在我前面,已有五位应聘者参加了面试,有的说正义,有的说激情。轮到我了,我想我肯定不能跟他们说一样的。我突然灵机一动,耍了个小聪明说了两个字“敏锐”,我解释说“头脑敏锐,就有政治意识,不会犯错误;眼睛敏锐,就能发现新闻;内心敏锐,就能永葆良知与正义”。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半部分。我来谈谈自己的从业经历、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还有媒体人的转型。

  上节课我说过,我大四就参加工作。那年暑假的一天,我在人才市场投了几份简历。第二天,一家从事景观建设的公司跟我联系,让我去面试。我当场写了一篇文章,成功了。但那家公司在汉口常青花园,去那里太不方便,而且我还在做家教,所以我就谢绝了。公司老总是一位50多岁的长辈,印象中他非常和善。他跟我打电话说我可以一周休息两三天都行,还说可以提高我的工资。他越是这么客气,我越不好意思,后来我还是没有去。直到现在,我在心里非常感谢这位老总。他让我正式踏入社会时,有了足够的自信,可惜我不知道他的电话和姓名。

  过不了多久,新华社湖北分社旗下《湖北经济报》的总编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去报社谈一谈。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了我的简历,总之对我非常满意。他让我再找两位优秀的同学一起到报社上班。见习期底薪300元,稿费另算,一个月收入我大概1500元左右。后来,我又通过了《长江日报》的笔试,好像是因为和学校论文答辩冲突,我没有参加面试。后来,我去了《武汉晨报》,待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

  2001年3月,我考进了《楚天都市报》。当时,《楚天都市报》已是百万大报了,在湖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记得交材料时,我还没拿到毕业证书,按照要求是没法报名的。有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人说,他大老远来了,就给他一张表格报名吧。我非常感谢他们。遗憾的是,我连他们的样子都不记得。一个多后,我进了《楚天都市报》,问了行政部门同事,大家说不记得那个细节了。我在涉世之初时,总是遇到好心人,他们乐意给我机会。这也是我现在乐意帮助年轻人的原因,我们需要传递这种善意。在《楚天都市报》,我工作了11年,从编辑、记者到创富周刊主编,再到经济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拥有太多太多优秀的同事,和他们在一起共事,我备感荣耀。当然,我们的荣耀更多的来自读者的厚爱。

  我独家采访了50多位国际国内名家,也获得了近20项国家级、省级新闻奖。但是,最让自己感动的作品是一篇“记者手记”《民工的无奈是社会的耻辱》。准确地说,是读者让我深深感动。这篇稿件是2004年10月发表的,主题是关于农民工讨工钱。见报第二天,编辑部接到了一两百个电话,都说那篇稿件写得好,有的读者说:“希望明天报纸头版头条再刊登一遍。”第二年冬天,一天深夜,记忆中好像雪花飞舞,一位读者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一直把那版报纸保存着,放在胸前的口袋,去哪里打工都带着,读到那篇文章他就有了动力,因为有记者替他们说话。我听了之后热泪盈眶。

  以下是《民工的无奈是社会的耻辱》的全文,其实只是十分简单普通的一条小稿件。全文如下:

  开学几天了,看着学生们高兴上学的情景,我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

  “这里是沌口开发区,一些民工为讨工钱,用货车把小区门给堵了。”昨日上午,我接到6条有关民工讨工钱的热线,而近一周来,这一类的热线我已接到80多个。线索如此集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要上学了,要钱交学费。

  面对这么多的热线,我很愧疚,因为这些线索大都难成新闻,我只能尽力打电话帮助追讨,或把投诉转给劳动部门;我也很痛心,因为我知道,这些人中将有一部分人最终拿不回自己的血汗钱。

  是啊,可以找劳动部门,但是,很多投诉劳动部门无法受理。因为《劳动法》调解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有几个民工敢要求与老板签合同?

  是啊,还可以找法院。可又有多少民工打得起官司,能打赢官司?

  民工们以跳楼自杀来引起关注,讨要工钱,这样的报道已不少了。我们当然要劝告他们不要过激,但是我们是否理解走投无路的无奈与心酸。谁不懂得生命的可贵啊?

  诚然,有关部门已注意到民工的困难,清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们仍要发问,阶段性清欠能否改为日常清欠?对拖欠工资能否加大处罚力度?工资拖欠纠纷由民工举证能否改为由用工方举证?

  一位社会学家说得好,民工的无奈,折射出社会诚信的丧失;民工的无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耻辱。

  如果我们不从事媒体这个行业,或者说当了记者几年后想转型,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以一间办公室的人员的出路举例吧。

  有时候我常常想起老办公室313。它是《湖北日报》老报业大楼三楼最里头的一间办公室。那时的我没有爱情,所有时光好像只用于一件事——和同事们一起攻下一个个任务。313不大,只能摆放6张“卡座”。它前后接纳了10位同事,多数是《创富周刊》的报道主力。这10人中,有4人创业当了老板、1人获得中国新闻奖、2人出版了著作、4人成为媒体负责人、2人读了博士,另外还有1位同事拿下证券、期货、会计从业资格证,2位同事的报道被国家领导人批示表扬……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只要不断学习和奋斗,就不会为前途感到迷茫。大家一定要坚信,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主流的、权威的、优秀的媒体依然会得到尊重,即使是所谓自媒体,如果它是负责的、有价值的,一样会得到受众的喜爱。

  说到职业规划,我得说说“选择”。我想还是以徐新举例。徐新说她的人生有三次重大选择。第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在初中毕业时。当时初中毕业一共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读技校,一个是去考中专,还有就去考重点高中。徐新在厂办学校,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都是零。他们一个班50个人,徐新排名大概是25名左右,显然不可能是学霸。她从小玩到大的三个小姐妹都报名去读技校。***妈也鼓励她去技校,一个月有16块5的工资还包分配嘞。而那时她硬是要报考重点高中,爸爸挺支持她,找了家教补课,结果是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南开中学。看看,谁说读书无用。她和同学的命运从此不同。

  她的第二次重大选择是中国银行。南京大学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做柜台营业员,干的是非常简单的 “登记、复印、盖章”三步曲。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气馁,照样每天特别认真地工作,能出彩的地方都出彩了,获得“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也当了团支部书记。三年过去了,她正在想,如何继续提升自己。这时,中英政府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她让单位帮忙争取到了一个名额。有了名额,还要考试。她懂英文,却不懂会计,于是就死记硬背,把整个一本书给背下来了,结果考了个名列前茅,被送到中国香港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培训三年,考上了英国注册会计师。如果她没有上进心,不是团支部书记,不是“三八红旗手”,她能有考试的机会吗?第三次重大选择就是创办了今日资本。她说,创业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每天跟创业者在一起,每天都在学习进步,这让人非常开心。

  我们一生当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你不知道机遇何时到来,你不知道未来会改变成什么样子,你也不知道人生还有着多少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上节课我说了,作为大学生,必须建立起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你得很会写,得有一些不错的作品。我之所以能考进几家新闻单位,靠的是大学时期勤奋写作打下的基础。现在,你们的条件其实蛮好的。比如,你可以办一个有趣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和同学们拍部微电影,找工作时把这些作品给对方一看,对方肯定会抢着要你。刚才我说了传媒人有个重要特质——敏锐,善于发现机会,所以只有拥有才华,不愁没有远大的前程。在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从事媒体行业;有很多创业的,有的同学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豪;有很多人到企业负责宣传公关工作;有从政的,包括国家部委处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有当老师的,中学、大学老师都有;也有多位同学跨界了,比如开发游戏、设计工程等等。

  我常常跟同事朋友们交流,到了40岁,人生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只是需要做好两点:第一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第二是不断地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就像我的父亲,他只读了初中,那个年代的初中实际上也没法好好读,因为他热爱学习,也勤于写作,也正是凭借一支笔,他被县广播电台招为临时工,从此改变了自己和大家庭的命运。在我读大学期间,他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大概在他45时,他说每年出版一部著作,结果他做到了。现在他60岁了,还创办了大楚英才网,目标是成为荆楚人文第一网,网站每天都会增添好几篇较高质量的原创文章。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梦想!这就是传奇!

  下课时间已经过了三分钟,我送两段话给大家作为结束语吧。同时,我把手机号码写在黑板上,大家在学业中遇到问题,可以和我联系。

  第一段话是我的原创,由六句话组成:要知道每一天世界、中国和我们身边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其逻辑关系;明白这件事和你我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改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开创美好的未来需要新的思维;我们应该去琢磨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前面三句话是我在北大学习之后的思考,刚才说给同学们听了,后面三句话是我去国外考察后的感悟。

  第二段话也是来自徐新的演讲,这是她在南大读书时,一位黑人老师说的一段话:“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生命的奇迹,在过去的500年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在未来的500年里,也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

  祝福同学们拥有无比灿烂的青春!

  (根据讲课提纲和回忆讲课内容整理。尚未校对,若有错别字,请包涵。)

       作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副总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