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然需要杂文——《我们需要杂文》读后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6-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齐刚】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今天本人偶读了《我们需要杂文》这篇文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篇文章是1941年10月23日,著名的文学家丁玲先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短论。它不足1500字,既没有引经据典,使用曲笔,也没有讽刺和挖苦,完全是实话实说,晓畅明白。其内容不但在当时完全正确,就是在尔后,特别是当下,更加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当时,内忧外患,革命尚未成功。丁玲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使用民主,如何展开自我批评和自由论争,我们缺乏气度,缺乏耐心的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表现了我们没有勇气和毅力,我们怕麻烦,我们怕碰钉子,怕牺牲。只是偷懒——在背地里叽叽咕咕。”此时此刻,本人忽然联想到《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5日17版“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应该怎么开?”在黑色的标题之下,发表了分别来自甘肃、江西、湖北三省的“党员来信”。都是反映“民主生活会”已经变了味——“原本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旨的民主生活会,现在成了互相表扬,皆大欢喜的会。”“民主生活会上不少人当面不敢提意见,背后却是意见一箩筐。”那么,为什么不敢“当面提意见?”其实再简单不过,“国情”使然。对照起来,与丁玲先生在40年代初批评指出的:“陶醉于小的成功,讳疾忌医,虽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却只是懒惰的怯弱。”如出一辙,今天读来,尤为现实,耐人寻味。

  文章结尾,丁玲先生还坚持写到:“鲁迅先生死了,我们大家常说纪念他们如何如何,可是我们却缺乏学习他的不怕麻烦的勇气,今天我以为最好学习他的坚定的永远的面向着真理,为真理而敢说一切,不怕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举起它,杂文是不会死的。”这在当时年代就是昭示人们:丁玲准备了为杂文的发展,为杂文成为革命营垒自我批评和自由论争的武器而去承受严峻的考验。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篇杂文,丁玲先生以杂文呼吁杂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号召。她不仅号召,而且身体力行,的确是有意为之。

  从这篇杂文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切实需要杂文。因为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是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难怪鲁迅说,他写杂文是“绝望的抗争”;梁启超说,他写杂文乃是“情动之中,发而为文”;林语堂说,他的杂文是“内心的宣示”;徐志摩说,著文原是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正是有这样一种感慨,国事,家事,天下事,才事事关心;或赞扬,或批评,或探索,总是乐此不疲,精力充沛。因此,“我们需要杂文” ,我们仍然需要杂文!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松滋市杂文学会会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