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获奖作品评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6-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金奖作品评介(单篇)

 

  1、《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作者:梁衡(北京)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5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被《杂文月刊》、《新湘评论》等转载,并被国信办向各大网站推荐,人民网、新华网、网易网、凤凰网均转发。文章针对山西一地级人大主任卖弄才华,连续两年用诗作人大报告的媒体热议典型事例,以题设问,针锋相对。作品引原理、说道理,有理有力地剖析了官场的形式主义和轻浮之风。作者通过分析形式入手,继而指出形式的特点是“爱表现”——必须借助使用形式的人来表现。通过论证,直击要害:用诗作报告就是“以才害政”,“于公,这是亡国之象;于私,这是身败之症”。作者还通过形式与内容须协调说明,用诗作报告“就像参加晚宴时穿着古装或‘三点式’”,“是一种怎样的尴尬”,无亚于“镣铐之外又加了一层面具”,极具幽默和讽刺意味。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用诗作报告是政界的怪事,是政治的不成熟,一语中的,痛快淋漓。

 

  2、《帝王的“快意”很可怕》作者:陈鲁民(河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第12期《唯实》杂志,先后被《党政视野》、《晚报文萃》、《老年博览》及龙源期刊网、维普网转载。作者历数历史上一些皇帝“快意”带来的灾难,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快意”、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的“快意”,慈禧太后不顾中日甲午大战前线吃紧,用白花花的银子为她祝寿的“快意”,周幽王烽火台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的“快意”,以及帝王们的“快意”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因为,“一个领导人,如果可以不受制约地‘快意’,将会十分危险,或致个人身败名裂,或置国家于危险境地。反之,倘若‘快意事’受到制约,很不容易做成,那就是安全而正常的。”此文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是篇读来令人“快意”顿生的好杂文。

 

  3、《痛打“狗心理”》作者:陈庆贵(江苏)

  评介:此稿最初在《杂文报》头版头条发表,被数家媒体转载,入选鄢烈山先生选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杂文年选》。作者从鲁迅先生笔下痛打的“吃人狗”、“驯化狗”、“走狗”、“洋狗”、“叭儿狗”,最主张痛打的“落水狗”说起,指出最令人切肤痛恨的是“各种狗相狗态的国人,我谓之具‘狗心理’的人形狗。”继而通过由“人咬狗”向“人咬人”进化升级的奇闻级新闻证明,至今国人中具有“狗心理”的“人形狗”“阴魂不散,打之不祛”。作品对“狗心理”进行条分缕析:“一是狗颠屁股似的崇洋自贱心理;二谓狗眼看人低的施虐心理;三谓狗 不如的禽兽心理。”作者指出:“有‘狗心理’存在,就会有人面狗心者践踏法制摧残人性。”因此,作者疾呼:“让我们群起振臂,高举打狗棒,痛打‘狗心理’。”文章直击社会劣根性,掷地有声,令人警醒。

 

  4、《因为是爱国者,所以是批评者》作者:张林华(浙江)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5月19日《南方周末》、2011年5月20日《杂文报》头版头条,入选《百家杂文》《读者参考丛书》《笔落惊风雨—<杂文报>2002—2012杂文选》。作品涉及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话题:政府对公民批评的态度。对于这一问题,作者具有深刻的反思:“爱国,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政府批评的权利?是否就必须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是否就容纳不了异见甚至偏见?”同时,作者提出了批评者“伟大”的“标准”:“批评者要成为‘伟大的爱国者’,其前提是自身批评内容与水平的‘伟大’。”“批评者的‘伟大’,正在于批评的力量的‘伟大’。”最后,作者明确地提出:“合格的尤其是伟大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下必须拥有的资源。”难怪读者这样评价:“‘批评也是爱国’,说到了点子上,点到人类的穴位上,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形式主义的末路》作者:赵青云(浙江)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9月10日《杂文报》、2013年9月13日《浙江日报》,被人民网、网易网、中工网、21N世纪网,厦门、新疆、重庆群众路线教育网等网站转载,荣获“云澜湾杯”第四届鲁迅杂文大奖赛特等奖。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形式再好,也不能代替结果,形式只是形,而不是神。”作品通过揭露“一些领导干部醉心于形式主义的现象”,分析了官场形式主义的三种表现:第一类是“太极高手”,腾挪躲闪,借力打力;第二类“宣传干将”,吹拉弹唱,摇旗呐喊;第三类是“奸诈商人”,讨价还价,精打细算。作品最后揭示形式主义“脸皮之厚,生命力之强”、“看似在痛骂之下销声匿迹,却也总在某种特定时期卷土重来”的顽固特性之后得出结论,要真正把形式主义赶上穷途末路,只有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穷追猛打。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可谓本文值得称道之处。

 

  6、《战胜谎言》作者:任蒙(湖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第五期《杂文月刊》,后被《今晚报》、网易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转载。现实生活中说谎的现象虽然普遍,但谎言破坏社会诚信,不具“合理性”。这篇杂文篇幅虽短,但主旨明确,贯穿古今,论据看似随意却紧扣主题,语言简练且精辟。作品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入题,迅速切入对封建统治者“君授神权”治国谎言的批判,直抵病态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胜谎言的斗争史。”作者以警语点题,作品境界顿高。

 

  二、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作品评介(单篇) 

  1、《从<蜗居>到<孔子>》作者:李俊瑶(河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4月1日《大河报》,后被新浪博客、华声论坛等博客和网站转载。作者通过两部电影《蜗居》和《孔子》一热一冷的社会反映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转型时代太需要信仰的重建了,太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巩固了。”作者警醒人们:“当‘经济’开着宝马高速行驶时,‘思想却骑着毛驴在小路上步履蹒跚,这和谐吗?”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仓廪’渐渐‘实’了,‘知礼节’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作者最后亮明观点:“我们不能因理想受挫就改变理想,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转型就怠慢了信仰的重建。”一篇短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信仰缺失”的社会病,并发出救治的呼吁,正是这篇杂文难能可贵的地方。

 

  2、《王旦的马夫》作者:李秋河(河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后被《杂文选刊》、《中年读者》、《启迪与智慧》杂志以及人民网、新浪网转载。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用形象说话。作品中有两大类人物形象,一类是“只会干事儿,不会来事儿”的马夫形象,一类是给马夫“丰厚的赏赐”的领导形象。作者正是用这两种正面形象批判社会上那些“只会来事儿、不会干事儿”的人,倡导北宋贤相王旦那种“不仅没让干事人吃亏,而且让干事的人占了便宜”的用人导向。若论杂文创作的形象性艺术,此文堪称经典之作。

 

  3、《将弁发横财 士兵发棺材》作者:张心阳(北京)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第4期《同舟共进》杂志,被共识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微信转载达5000万次。作者以史立论,用大量的史实证明,军队将领贪腐,危害极大。将弁腐败,“实则导致信仰丧失、武德抛弃、心不在战、庙算无方、临战无谋”。将弁“身上每揩得的一滴油水,就是兵卒的一条性命”;将弁“身上每多出的一块铜板,就是国家丧失的一寸疆土”。作者最后用笔尖击响警钟:“一个时代,倘若连军人、将弁也肆无忌惮地贪腐起来,且一任其胡作非为,那么可以断言,这个政权离危亡也就不会太远了。”此文告诉我们,军队反腐,何其重要!作品以史鉴今,力透纸背,难怪读者评价此文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少见的好文章”哩。

 

  4、《重提“胡服骑射”》,作者:安立志(山东)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11月14日《文汇报》,后被《杂文选刊》《半月谈》杂志,以及中国机构编制网、中考网、中国大学网转载,并成为多地高中语文测试题。瓜田先生在《半月谈》的推荐词中,这样评价作者及其作品:“安立志先生是当前国内十分活跃的杂文家,作品甚丰。这篇《重提“胡服骑射”》,显然是鼓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好文章。这些年,拿中外历史掌故说事儿的杂文较多,究其立意,无不是关心国家的命运,改革的进展。就现实说现实,难免老套重复,何况有的人还不爱听。说历史,就可以花样翻新,从史实到启示,发挥余地较大。读者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能引发思索,不亦乐乎?”作者十分推崇赵武灵王的观点:“他不‘循法’,不‘法古’,‘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一切以有利于进步为原则,体现了创新与发展的辩证法。”他扼腕赵武灵王:“后来竟然被公子成等人饿死在沙丘宫。”文章意犹未尽:改革是有风险的。

 

  5、《革命的东风和西风》作者:候志川(四川)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2月《杂文月刊》,维普网、新浪网转载。这是一篇用轻松文字谈严肃话题的文字,是改革开放的颂歌。原来,杂文还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而自然、美丽而科学。作者通过“东风颂”和“西风颂”的对比,通过受惠于“东风”和可以自由谈论“西风”的对比,实质上是过去和今天的对比得出结论:“时代进步了。的确。这种进步,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啊!“我们现在可以如此这般地谈论‘西风’而不怕当什么‘分子’,这其间的变化之大,恐怕也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才最明白。”这是反思,是欣慰,更是警醒: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来之不易!言下之意:我们应该珍惜、维护并促使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6、《热了周杰伦,冷了周树人》作者:齐世明(辽宁)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9月13日《辽宁日报》,入选《2014年中国最佳杂文》《杂文选刊》《新西兰联合报》《讽刺与幽默》《中老年时报》等多家报刊,被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等各大网站转载。主编《2014年中国最佳杂文》的王乾荣先生在题为《2014杂文,好玩并沉痛着》的年度总结长文中高度赞赏了此文:“……是齐世明先生的一篇‘正统’杂文,谈中学语文教材砍掉鲁迅作品问题,观点似也寻常,却如警钟在我们耳旁敲响。……本文从近年频繁地删除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说起,对笼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股股歪风邪气作了尖锐的批判。……咱们现在欲救孩子,必先救了正在和即将被打倒的鲁迅。号称最具战斗性的杂文,对此即使无可奈何,也绝不能无动于衷,漠然视之。”读罢此文,作者的呐喊在我耳边响起:“‘硬的鲁迅才会改造人们‘软’的精神;‘站’的鲁迅才会拽起孔方兄面前‘跪’的现实;‘正’的鲁迅也才会挺直越来越多‘斜’的脊梁!”是的,正如作者所云:“鲁迅精神与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血中的钙,汗中的盐。当下,缺钙的何其多也?”至此,我不得不对此文击节叫好!

 

  7、《麻雀为何要自由》作者:汪强(江苏)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9月11日《杂文报》,入选《2012年中国杂文年选》。在《2012年中国杂文年选》中,杂文大家鄢烈山先生这样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强。《麻雀为何要自由》说,这麻雀真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却不是为了开发智慧,也不是为了什么民主权利和普世价值,‘只是出于它们的天性。有自由,它们就感到快乐;没有自由,它们就感到不快乐。仅此而已。’而‘人来自于动物界。人爱自由,首先也应该出于本能,是为了快乐。’讲得多么单纯多么质朴,又多么深刻多么透辟!讲民主宪政‘常识’,就应该这么深入浅出。这比引经据典掉书袋更有说服力……瓜田老师讲杂文要看重艺术性,汪强的杂文可以看作范文了。”鄢烈山先生的评价,点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淡而有味,淡而有质,我谓之。

 

  8、《术道之间》作者:游宇明(湖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月《杂文月刊》,先后被《读者》《特别关注》《非常关注》《幸福·悦读》等报刊转载,入选《2013年度中国杂文精选》。术道之间,及题即尝辩证的味道。作者选取同代两位名人——曾国藩与李鸿章,说“故事”,揭“矛盾”,辨“差异”。通过曾国藩擢拔李鸿章,李鸿章曲援、哀挽曾国藩的故事说明曾、李二人深厚的师生缘分。接下来揭示李对曾的“矛盾”:“一方面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他对老师传授给他的东西,又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而后辨其二人的差异:“曾国藩一生以诚为本,李鸿章则喜欢撒谎。”“曾国藩提拔将领,除了军事素质,还很看重其操守和学问,李鸿章用人只看打仗的能力,强调用利益笼络人。”“曾国藩固守原则,李鸿章则看重权变。”最后通过二人不同出身背景、不通的价值观揭示:“在正常时代,道可以战胜术;在晚清那种非正常时代,术往往打败道。”妙哉!作者杂文之“术”真乃高人一“道”。

 

  9、《有“宽容”胡成兰的一天吗?》作者:沈栖(上海)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12月3日浙江《联谊报》,入选鄢烈山编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12中国杂文年选》。作品记述的是作者参观故乡的一个景点——浙江诸暨闻名遐迩的“斯宅”所引发的感慨和思考。“斯宅”曾为汉奸胡兰成居住,与女作家张爱玲一起“留下了一段永难磨灭的绮丽故事”。文章由论史转而论人,敏锐地发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其景点宣传词中明显存有“宽容”胡兰成的倾向。作者由点到面,进而分析了这种偏颇在近年的学术界风行,甚至有人提出重新评价胡兰成。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无须‘时间的推移’,胡兰成早已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至于‘思想的解放’,那也不是要‘解放’到颠倒历史是非、混淆人间黑白的地步!”可见,作者所剑指的不良倾向已超越了地域性局限,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作品谈史与论理结合,笔锋犀利,堪称檄文。

 

  10、《中西医治疗理念与中西方反腐模式》作者:石飞(江苏)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1月28日《杂文报》,凯迪社区网、东方网等网站转载,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作者由中西医诊断理念,联想到了中西方的反腐模式,触及到一个严肃的话题:官员家庭财产公开。作品呼吁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来预防腐败问题发生,批判了现行的对“腐败成长”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待“瘪皮壳儿”的腐败分子长成“大肥猪”后挥刀“宰掉”的所谓“标本兼治”。作者指出:“官员家庭财产公开,是一个无法回避和不可绕开的‘坎’和‘界’。”“中西医学可以融合为‘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的‘新医学’,在反腐败领域,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兼取两长’,形成中国新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作品话题前卫,比喻新颖,发人深思。

 

  11、《古人如何阻止谣诼》作者:许石林(广东)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9月2日《南都周刊》,被人人网、中国论文网、豆丁网等转载,深圳电台亦以语音分享此文,并转入网络和微信台。作品正反对照:秦始皇封杀谣言,设立“诽谤妖言罪”,企图以此阻止谣言诽谤,“人们是不敢说话了,但是心里还有话”。结果,秦亡。汉文帝下了一道“除诽谤谣言法诏”,废除了《诽谤谣言法》。结果,汉朝由此政治清明,国家逐渐富强,遂有了历史上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的“文景之治”。一正一反,一败一兴,文章说服力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继而,作者指出:“人有病,天知否?谣言如病毒,不健康的机体最容易中毒。”“而为政者阻止谣言惑乱最有效的法宝,就是自我检讨”,努力工作,清明为政。作者提出的问题触及敏感神经,但思考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可资借鉴。

 

  12、《“好看不结实”刨根儿》作者:于文岗(北京)

  评介:此文原载201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2014年第五期《杂文选刊··下半月刊》选载,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网等10多家网站转载,入选《2014年度中国杂文》。作品发表后,“好看不结实”作为一种现象,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和重视,也成为华而不实的通俗说法。作者在文章开头不惜用大量笔墨铺排“好看不结实”的实事,说明“好看不结实”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继而“刨根儿”,层层剥皮,层层递进,指出“一切的‘好看不结实’归根结底都是人的质量、素质的‘好看不结实’”,而“对人的质量‘好看不结实’影响最大的因素,当属领导干部作风‘好看不结实’”。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作风的‘好看不结实’即社会生种种“好看不结实”现象之根。最后,作者指出,这种“根”的危害是“必然导致人的质量‘好看不结实’,进而导致各类产品以致一切的‘好看不结实’”,引起人们警醒。拿起杂文的“手术刀”,层层解剖社会病,正是这篇杂文值得称道的地方。

 

  13、《对手的成全》作者:林奇(黑龙江)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2月17日《新民晚报》,被凯迪社区、共识网等多家网站转载。本文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说起,如同灯下促膝谈心,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娓娓道来,平平静静中表达出一个观点:感谢对手。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活得不说淋漓尽致,就算有那么一点范儿,死得不说潇潇洒洒,就算有那么一点酷,除了自身品质,周围支持,有时还需要对手的成全。”是的,因为有了对手的成全,“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曼德拉”。“对手们成全了曼德拉,其实是成全了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也成全了自己。”作者于平静的文字中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这,也许是杂文的另一种风格,另一种责任。

 

  14、《笼中鼠》作者:刘家云(湖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1月5日《杂文报》。这是一篇讽刺性和思想性俱强的杂文。咋看,作品通篇写老鼠如何经不住诱惑,为贪食诱饵,懵懵懂懂撞入笼中,最后落得个被主人处以“水刑”的可悲下场;而其它老鼠还不吸取同伴的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往笼中闯,成为新的“笼中鼠”。最后点题,“这不仅是笼中鼠的悲哀,也是贪婪成性、心存侥幸、不吸取教训的整个鼠类之不幸”。其实,作者写鼠而意不在鼠,而是借贪食诱饵的笼中鼠喻指因贪婪成性而落马的贪官。贪官们为贪图蝇头小利,置党纪国法这个“笼子”于不顾,心存侥幸,硬着头皮往“笼子”里钻,因此失去自由,受到党纪国法的应有惩罚。其下场无异于一只只可悲的“笼中鼠”。形象性艺术是作品尤其值得称道的地方。

 

  15、《“衣食足”应“知书趣”》作者:李景阳(北京)

  评介:此文原载201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栏,《杂文月刊》、《美文》等同时发表,后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几十家网站及多家出版社选载,并进入山东潍坊、河南安阳等多地的中考试卷,“衣食足应知书趣”成为引用热语。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此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国人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作者意在警醒人们,作为人,光会吃喝玩乐则与一般动物无异,并用幽默的笔调写到:“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迪厅而已。”从而进一步指出:“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罗’‘拜拜’之类,还是不够。”作者用一个“应”字为“知书趣”鼓与呼,倡导营造一种“知书趣”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大智情怀!

 

  16、《谁使囚犯成“大爷”》作者:张桂辉(福建)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4月7日《西安晚报》、2014年第六期《杂文月刊》,被《杂文选刊》转载,入选刘成信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年度杂文》,王乾荣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最佳杂文》,王国华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杂文年选》,并被教学资源网列为高考考场杂文写作素材。作品选点新、角度新,标题揪人。在2014年第九期《杂文月刊》上,陋岩先生这样评价:“《杂文月刊》第六期上半月刊肖蓟(即张桂辉)先生写的《谁使囚犯成“大爷”》,我反反复复看了三四遍。现今社会,虽然囚犯依法拥有诸多人权,但是囚犯居然能在狱中成为“大爷”,还是令人惊讶不已。健力宝原总裁张海能化服刑为‘疗养’,钱的决定性作用是毫无置疑的——你收了‘大爷’的钱,‘大爷’就是你的‘亲大爷’;而狱吏既‘收人钱财’,自然也就‘替人消灾’了。《谁使囚犯成“大爷”》无情地揭露了我们司法系统廉政建设的短板……”谁使囚犯成“大爷”?钱耶?权耶?司法腐败耶?引人深思。

 

  17、《权利的“滋味儿”》作者:姬建民(河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第七期《杂文月刊》,先后被《领导之友》、《中华魂》、《浪淘沙》、《党课》、《福州晚报》、《西安晚报》等报刊以及中国知网、吾喜杂志网转载。作者通过权力“具有‘鸦片’的滋味儿”,权力“也有‘试金石’的滋味儿”,权力“还有‘双刃剑’的滋味儿”告诫当权者,“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权力滋味儿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民。人民才是权力的天赋主人。”作品的滋味儿就在于用权力话题警醒权力,选材新颖,角度独特,具有杂文的滋味儿。

 

  18、《鲁迅先生的忠告》作者:李乔(北京)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5月9日《北京日报》。作品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真精神,是一篇批评狭隘民族主义的力作。作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观点忠告国人:即使排斥了日本的全部,它的那些优长,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文章开篇即指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随之层层递进,肯定大和民族“拿来主义”的国民性,赞赏日本人的“认真精神”,指出拿来主义的精义是要会“别择”,即别瞎拿,要拿好的。同时,有力地批评了吾民的“喷青”现象,指出“把日寇与日本人民混同,把孙子辈的人民与爷爷辈的鬼子混同”的谬误。千字之文,振聋发聩。此文曾荣获北京市杂文评比一等奖,被《文摘报》、《中外文摘》杂志、新浪网等转载,可谓实至名归。

 

  19、《诚信不可再打折》作者:肖荻(天津)

  评介:肖荻先生乃天津杂文主力干将。著名作家蒋子龙曾为其在《人民日报》撰文《老而“杂”的境界》,称其“老而能‘杂’是一种福气,更是一种智慧。”子龙先生评价作者的人生和杂文是“五多”:“多劳、多产、多思、多智、多趣”。此文发表于201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栏,被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十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诚信是一个公共话题,出新不易。而作者开篇訇然破题:“诚信危机!”继而表其相,剖其根,得其论:“诚信是推动社会健康成长的巨大和无形的力量,也是最宝贵的无形财富。”作者趁势敲响警钟:“高成本的诚信亏损,对私而言,无异慢性自杀;对公而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文之境界见也。

 

  三、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入围作品评介(单篇)

 

  1、《贪官者多好色考》作者:苏瑗(重庆)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9月21日《重庆晚报》,后被新民网、和讯网、华夏经纬网等多家网站转发。作者借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囊括世情:“今天的腐败分子,没有刘郎才气却敢色胆包天,求田问舍‘贪绩’卓著的身后,均藏着一个或多个情妇或情郎。”继而论证:“由好为贪者必为位子、票子、女子而争。”由此发出警示:“权、钱、色运作起来依托交易,而交易完成的便是毁灭。”从而劝诫官员“做清官是大智慧”,“要当好人民公仆还得见财不贪、见色不迷”。文章借色考贪,谈古论今,论据充盈,纵横捭阖,漫话娓言,辞章考究,字若珠玉,文采飞扬,是为妙文。

 

  2、《林彪的“绞肉机”》作者:郭振亚(河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第二期《杂文月刊》(原创版),后被凯迪社区网、吾喜杂志网、牛BB文章网转载,又被收入王蒙、王乾荣主编的《2014年中国最佳杂文》一书。作者从林彪的“绞肉机”引入话题,列举了我国历史上的刘邦的“亲密战友”韩信成了刘邦“绞肉机”上的牺牲品,李世民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弟弟成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绞肉机”的牺牲品,以及明朝朱元璋的“绞肉机”及其后代万历皇帝的“绞肉机”造成的悲剧。作者指出,“绞肉机”是封建社会独裁专制的产物,其旨在呼唤民主政治。作者选材新颖,角度独特,比喻出新,艺术手法值得借鉴。

 

  3、《天大的难题》作者:梅桑榆(安徽)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6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被2011年第一期《杂文选刊》、第八期《杂文月刊》选载,获“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三等奖。作品重描述而少议论,以不到两千字的篇幅,揭示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弊端,以及人们是非观、价值观的扭曲,是非美丑善恶的颠倒。这种写法,比充斥干巴枯燥的议论更可读,更有感染力。作者通过对极左社会的揭露、对金钱至上社会的揭露、对所谓“文化复兴”现象的揭露,发出肺腑之呼吁:“重建族人的道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作品语言独具风格,句式精短整齐,精彩斐然,如诗如词如赋,词词珠玑,字字翡翠,是杂文中美文,是美文中檄文,是不可多得的妙文!

 

  4、《董桥的玄机》作者:欧阳滋生(江西)

  评介:此文载于2014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西文学作品双年刊》。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作者以董桥为题,借董桥之口揭露了当下社会病态:“董桥认为品味与精神境界有关,庸俗的商业社会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变成‘交换价值’,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又借董桥认为“品味应蕴含一点‘趣’的神韵”之说,讽刺知识分子嫁接于宦途的现象。作者毫不讳言,指出董桥的“趣”“较揣着‘护官符’、‘护官咒’而附庸风雅的品味高尚多了”。作品针砭了看重学历用人的时弊,并对学者围观进行暗讽,可谓春秋笔法,暗含机锋。

 

  5、《古人如何揩国家的油》作者:王国华(广东)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5年2月2日《海南日报》,先后被《证券时报》《新商报》以及全景网、义博国闻网转载,获第三届中国(浙江)“鲁迅故里杯”廉政杂文大赛二等奖。作品以古喻今、借古说今。在古代,驿站、马牌、溜子、写有“肃静”二字的金字招牌,诸如“都督府”灯笼、“南京乡试”灯笼、“相府”灯笼、“通政司大堂”灯笼等官衔灯笼,都是腐败的“挡箭牌”。文章结尾极具讽刺意味也十分尖锐:“他们在乎自己的名声,但对使用官衔灯笼还是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过你想想,借官衔灯笼的那个又是为了做好事?”作者告诉我们,贪腐现象古已有之,且打着官衙的牌子明目张胆地进行。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腐败招数花样翻新,就像所谓接待需有“公函”一样。这说明,反腐倡廉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借掌故,说廉政,多描述,少议论,此文可谓成功一例。

 

  6、《查“四风”不妨破破“某”字讳》作者:周明华(四川)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1月19日《四川日报》,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60多家网站转载,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更是推为当天杂文评论频道头条,获四川省新闻评论一等奖。作者针对黑龙江省一份查处顶风违纪案件的通报展开议论,层层剖析,层层深入。作品首先指出找个“某”字代替的副作用:“这种柔性的通报形式,不仅难以震慑效尤者,反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暗含‘为官者讳’的不良氛围。”接着分析根源:“不亮出‘问题官员’的尊姓大名,至少说明思想深处还有些不该有的禁区。”最后直言不讳:“不仅应及时公开这个‘某’的名字,还应将其作为一个公开解剖的负面标本,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因为,“突破‘某人’这层灰色保护圈,有助于形成强烈的震慑场,使有违纪违规官员心存戒惧,知所行止。”作者及时捕捉敏感的社会问题着笔,虽为时评风格,但不失为一篇具有很强战斗性的真杂文。

 

  7、《“鲁迅奖”之我策》作者:方英文(陕西)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红豆》杂志第五期,先后被《北海日报》、中国论文网、豆丁网、维普网、吾喜杂志网转载。作品幽默诙谐中不乏严肃,如:“然而七十年来,鲁迅作为思想家的这一面,被恣意利用和无限放大了,差不多被扭曲成一个文化恐怖分子了。”又如:“鲁迅岂能只限于文学一地,而是我中华民族精神之所有疆域啊!”作者“戏文”,从泡脚始、尿尿末,于恣意调侃中不乏思考,诸如奖项设置问题、评委年轻化问题、获奖对象问题等。文章在讥讽之中不乏社会批判,如设立“鲁迅而已奖”,“有钱的,做官的,想方设法拉评委下水的,总之那些爱风雅、图虚名的人,应略微降格,照顾其获奖”。鲁迅先生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文正好吻合先生之观点。

 

  8、《我们怎么都退化成愚劣的孩子?》作者:朱晴方(重庆)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11月20日《重庆杂文》。作者抓住整个社会普遍忧心的道德滑坡现象,紧扣文眼“退化”统领全文,笔尖直戳道德滑坡的背脊梁。“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由近及远,借古道今,正反比较,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予以针砭,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在剖析原因后,作者笔锋一转,文章拔然耸峙,发出谏言呼吁:“如何来拯救日下的世风?该换一换设计思维了!……否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退化为愚劣的孩子,恐怕连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再再下一代都如此退化如此愚劣,真的不敢设想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挥笔亮剑至此,杂文作家的风格和胸怀凸显。

 

                      编辑:邓康康

                      审稿: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