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创作谈:不怕杂文“他伤”,只怕杂文人“自宫”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庆贵】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当下杂文加速衰微乃不争事实。只要是关注当下杂文状态者,恐怕都不会否认。只不过,有人可能含蓄谓之“杂文的冬天来了”,有人索性直陈“杂文岌岌可危哉”。无论你承认抑或愿意与否,杂文向何处去?已经生成为横亘在杂文人面前,回避不了的现实命题。

  也许受传统媒体时运殃及,抑或其他肇因使然,随着全国寥若晨星的数家杂文专业媒体,有的寿终正寝,有的苟延残喘,以及为数不多的报刊杂文版栏相继谢幕淡出,杂文传统表达平台已然抵近全军覆没境地,加之博客微博微信公号等新媒体表达平台管肃趋严,杂文表达似也如影随形步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穷途末路。杂文队伍亦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断代危机。我从多届全国杂文年会管窥,驰骋杂坛的“主力部队”多为两鬓染霜的熟脸,每每生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我眼中的杂文人,自然包括编杂文的人与写杂文的人。遗憾的是,站在“杂文冬天”门槛外,一些杂文人似乎并非选择反求诸己理性因应,而是惊慌失措慌不择路。这厢,有的杂文编者为了随大流“不出事”,把寥若晨星的杂文刊物版面“阉割”成了非杂文、非散文、非随笔、非时评的“四不象”,内容不是充斥脱离现实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便是“变性”为权威官媒“高大上”载文的文摘版或复印机。那厢,在“发表才是硬道理”的功利动因驱动下,有的杂文写手选择逃避作鸟兽散搁笔弃写;有的摒弃初心迎合杂文编辑转型改煲“心灵鸡汤”;有的甚至堕落沉沦为捉刀工具向权势卖文求荣;有的则迷失方向徘徊彷徨不知所措……凡此种种,让人揪心忧心寒心。

  有必要回到“我是谁”这个杂文的本初命题。换言之,杂文到底从何处来?杂文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杂文?须要以正视听的是,杂文绝非不配与其他文学品种平起平坐的“二等公民”,更非文学官僚们眼中散文的“偏房”“小三”“养子”“婢女”。早于先秦散文勃兴之时,杂文就随之滥觞。秦诸子百家之文,其实就是藉以文言表达的杂文。与杂文演进如影随形,唐代韩愈之《杂说》、柳宗元之《桐叶封弟辨》、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之文,明代刘基之《卖柑者言》等,皆属传诵千古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杂文不仅源流最早,而且初始地位也不容小觑。诚如班固所言:“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所长也。”杂文于当时社会作用之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五四”后,众多思想家文学家留下过脍炙人口开人天目的优秀杂文。开创一代杂文新风之独领风骚者,当然非鲁迅先生莫属。先生乃中国作家唯一荣登“世界十大文学巨匠”榜单的“独行侠”。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排名“鲁郭茅巴老曹”,先生稳坐“头把交椅”,其代表成就便是杂文。何为杂文?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朱自清论鲁迅杂文时说过:“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冯雪峰则如是断言:“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历史演进至今天,杂文仍在并将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马前卒、历史垃圾的清道夫”的推进功能。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代杂文助推法治文明进步有目共睹,无论是堪称“里程碑”的孙志刚事件导致终结收容遣送历史,抑或可谓“标志性”的东北“黑老大”刘涌“死刑—死缓—死刑”的戏剧性嬗变,杂文家“该出手时就出手,路见不平一声吼”,均当功不可没载入史册。铁肩担道义,热血铸风骨,乃是杂文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和身份密码。杂文生来就拒绝四平八稳钝刀割肉阿谀奉承趋势媚俗,畏怯触及时弊怠于干预当下,杂文诤谏毖戒推动进步功能无从谈起,久之势必失去战斗力推进力影响力,进而丧失存在理由和价值而为时代与公众唾弃。

  面对逆境,基于自保,对杂文编者而言,收紧话语尺度缩小表达边界可以理解,然而前提是,必须恪守杂文本体担当精神和批判风骨的起码底线;退一万步说,即便此路不通,大不了申请改名改版或停刊休版,但断不可把杂文媒体手术成“心灵鸡汤版”或“官媒文摘版”。因为,如若杂文媒体“挂羊头卖狗肉”,客气点说,是“变性”杂文功能;不客气地说,则是“阉割”杂文命根。对杂文作者而言,选择搁笔、转型写他、有偿捉刀等行为反应也许情有可原,但断不可炮制“心灵鸡汤”或无关痛痒的“杂碎”佯装冒充杂文。因为,鱼目混珠已非文体形式问题,而是人格自取其辱;因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因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越是杂文冬天,越是考验杂文御寒耐冻能力;越是杂文冬天,越须杂文人不忘初心抱团取暖;越是杂文冬天,越须杂文人坚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乐观自信。因为,言说本公民基本宪政权利,只要依法理性机巧表达,杂文就“他伤”不了;因为,在手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表是表达,自媒体发布是表达,口口相授也是表达。不怕杂文“他伤”,只怕杂文人“自宫”。

  

  (陈庆贵,江苏扬州人,供职税务机关,高级职称,扬州市杂文学会会长。1984年发表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杂文报》《杂文月刊》《经典杂文》《杂文选刊》香港《大公报》《信报》美国《侨报》等境内外数百家媒体。曾获各类奖项数十次,其中,全国评论、杂文奖16次,杂文《痛打“狗心理”》获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金奖,三文分获2013、2014、2015年江苏省报纸副刊杂文一等奖。多篇作品入选全国杂文年选,已出版个人杂文集四部,创作成就、自传入书《中国当代杂文家》《走近杂文家》。)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