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浅谈杂文与小说的潜在关系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家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杂文与小说属不同文体,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互不搭界,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相互渗透。具体来说,杂文可借用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可借用杂文的语言风格;一些以讲故事为主的杂文可当小说来读,一些讽喻性小说可视为杂文。

  首先,杂文是论说文,它姓“杂”,叫“杂陈”,强调的是论辩性。其表现手法是议、是论,是用充分的论据来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进而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可杂文不仅要论,还要讲究文采,因为杂文中的“文”强调的就是文采,是杂文的文学性。“杂”与“文”要二者兼顾,过分强调“杂”而忽视“文”,杂文不免就沦为了以教师爷自居、盛气凌人的空洞说教,这类杂文往往显得呆板,没有多少人愿意读、也读不下去。如果杂文借用小说的表现手法,就可弥补这一缺憾。因为小说以讲故事为主,就其文体而言当属记叙文,它更强调情节,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故事性。譬如,胡适先生的杂文名篇《差不多先生传》,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道来,没有一句议论,故事性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明显,又不乏诙谐、幽默,且文笔犀利,入木三分,堪称借用小说叙事手法的代表作。

  还有苏中杰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也是借用小说表现手法创作的一篇别致杂文,它的出现拓展了杂文创作的手段和思路。主人公吴良知是“无良知”的谐音,作品以就诊报告单形式写就。作者作为一名“医师”,所诊的不是主人公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其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患,是对那些诌上欺下、黑白不分、自私自利者辛辣的讽刺。

  其次,杂文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其中。邓黔生先生在《杂文创作概论》中将杂文的语言风格概括为三点,即精炼有力含哲理,生动泼辣富形象,庄谐并呈多妙趣。高度精悍凝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使杂文蕴含着深刻、隽永的思想性、哲理性和可读性,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并为读者记住与流传。

  这方面登峰造极者首推鲁迅先生。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他是“中国第一等的圣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除了在杂文创作方面少有人望其项背外,其小说创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鲁迅的小说有不少就借用了杂文的语言风格,杂文味较浓。如他唯一的中篇《阿Q正传》第一章——序,对阿Q身份的考究,就是一篇纯杂文;在随后的章节中,有不少夹叙夹议,体现了“生动泼辣富形象、庄谐并呈多妙趣”之特点。对主人公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与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王胡、小D的比较、憎恶“假洋鬼子”的描写,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成为社会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的代名词。《故乡》中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性格反差的描写,同样借用了杂文语言——“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小说结尾关于“地上的路”的精辟论述,以其深刻的哲理内涵,更成了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经典名句。

  鲁迅的不少小说,其标题也颇具杂文味。如前已提及的《阿Q正传》,阿Q之名和“正”字的运用,就颇有嚼头。短篇小说《药》用茶馆老板华老拴从刽子手手中购买、用于治疗其子痨病的人血馒头这剂“药”,喻指医治人们麻木不仁和“病态”社会的“药”,意蕴深远,发人深思。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作者用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字,来为喜欢穿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主人公冠名,使一个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可悲可笑可悯的穷酸文人现象跃然纸上。

  2018-1-26

 

  (作者系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获得者,现供职于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