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向本”与“吴本”及“辽本”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4-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俊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戊戌二月初十,春分刚过去五天,上海的樱花就开了。天公好像有意作对,雨一直没完没了地下。这样的天气,适宜拥被读一本心仪的好书。恰在此时,邮递员冒雨送来“向本”《2017中国杂文年选》样书两册!

  能入花城版杂文年选,是2017年赐给我的礼物。2017年,对杂文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年初的《杂文月刊》,一连三期撤掉我的稿子。这对一个成熟的杂文作家来讲,简直有点无所适从。好在编辑及时沟通,使我硬是把杂文写成了散文。尽管,改变也迎合了《羊城晚报》等一些晚报的口味,杂文作家的风骨也随风而去。

  我的苦恼跟吴营洲老师倾诉之后,他建议我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寄给向继东老师。于是,一篇辗转四家知名杂志均遭枪毙的稿子,被向继东老师刊用。就这样,年底又被选入“向本”年选。顺便说一句,“向本”因其一以贯之的人文底蕴、大气磅礴的文化格调,加之主编向继东选稿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一向为杂文家所看重。其他版本,因主编几易其主,作家与选家,出版与受众,很难找到契合点。

  “向本”的质量,源于向继东的“眼界”。向先生操刀《相声报》20多年,身子始终在杂文一线。杂文温度、深层纹理及其走向、浸淫的深度和延伸的广度,向先生始终了然于心;站在出版家的角度,向先生更洞悉杂文在大文化中的位置。由是,“向本”在江湖与庙堂声誉日隆。这里边反映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任何好的结果,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比如,吴营洲老师所编长江版中国杂文精选,只编了2016和2017两年,在杂文界和文化出版界,成绩令人瞩目,被业内奉为“吴本”。

  “吴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紧随“向本”其后,原因就在于,吴营洲老师是一位资深杂文选家,一直操刀《杂文月刊》(选刊版)编辑工作。也就是说,杂文的走向,作家的思想追求、高层的要求与底层的期盼,他都条分缕析,底码清楚。余以为,“向本”与“吴本”之异同,异在“向本”重人文“厚度”,“吴本”崇思想“高度”;同在皆植根历史与现实之中,忌泛泛之说,忌滔滔宏论,倡“我手写我心”,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美好。

  这里必须说明,我与吴营洲老师相识,源于他对我杂文写作的评论。偶然机会,看到吴营洲老师的系列文章《杂文界人物琐谈》之《说说河北的几位》,文中对我的评论,文字不乏犀利。由此,我认为敢说实话,于今必好人。之后,才有了跟他倾诉心中郁闷的开始。歪打正着的是,与向继东老师相识。我说的相识,是文字上的,至今跟两位老师,都未曾谋面。对“向本”与“吴本”的认识,也属一得之见。

  同样道理,网上读到辽宁版2017年杂文年选,编者为王侃。对王侃,我不了解,也就不便说什么。只看一遍目录,觉得索然无味。待看了王侃的序,书中文章,恨不得篇篇都评一遍。似乎字字珠玑,篇篇精品。然而,就我目力所及,真正能反应2017年杂文创作成就的作家作品,并未入选。因此,王侃所编辽宁版杂文年选,还不能称“王本”。一是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二是杂文界与文化界对王侃也缺乏了解;三是王侃本人也并非杂文选家。只能称之为“辽本”。

  顺便说一句,吴营洲老师把我寄给他,且已编入杂志,最终又被裁撤的稿子编入了“吴本”年选。我除了感激之外,还是感激。收到“向本”样书当天,我给向继东老师微信点赞,向老师给我一个拥抱。这就是我所体会的杂文界现状,杂文作家、杂志和出版人,大家为了杂文,一起在努力。

 

  (作者简介:王俊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幼好读书,不求甚解。及长,从业媒体至今。偶有文字行世,赖众师友不弃。优点,好酒、好茶、好美食;缺点,喜书、喜游、喜美女。努力方向,争取写出不让人恶心的文字。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