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杂文情结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11-1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是一个老三届的高中生。我们读书的年代,能够看到的书籍不多,只有红宝书和鲁迅先生的著作可以敞开供应。出于对文字的爱好,我们如饥似渴地拜读了所有能够到手的书籍,包括革命导师的原著。鲁迅先生的著作中,除了小说和译作,篇幅最多的是杂文。先生的杂文笔锋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酣畅淋漓之外不乏俏皮和幽默,阅读的快感丝毫不亚于读《阿Q正传》。吟味无穷之余,我深深爱上了杂文。

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得以开阔眼界,欣赏到其他杂文大家的杰作,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杂文的钟爱。喜爱产生冲动,我也提起笔来,给市报投稿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报社创立杂文学会时,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成员。

后来,囿于我所在的国有企业事务繁杂,自己不会抓紧利用三余时间,致使搁下笔来与杂文学会脱了钩。但是,在人财物、产供销的琐碎管理事务之外,我仍然忘不了钟情于阅读杂文,我自己和企业图书室每年都没忘记订阅杂文类的报刊。

退休以后有了闲暇,本地杂文学会的杨东鲁会长再度邀请我入会,也算是重操旧业吧。令我倍觉欣幸的是,在杂文写作和交流活动中,结识了许多杂文名家,并且得到了他们诲人不倦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杂文品读和写作上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杂文的品读和写作开阔了人的心胸,促使你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认真说来,不汲汲于个人的忧患得失乃是一条最好的养生之道。目前,杂文界的同仁们,大多数已经年逾花甲,却一个个精神矍铄,依然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就令我十分感动。尽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杂文界后继乏人却也是一件憾事。

不过,有一句气象谚语说得好:“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只要今天有夕阳红的坚守,不愁明天没有旭日升。作为一个杂文爱好者,我深信,杂文的火种不会熄灭,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会世代传承,杂文创作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

唐汇寅,湖北松滋市人。老三届高中生,文革后始获政教系大专文凭。曾经经竞选担任国有企业厂长,被任命为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在《杂文月刊》《中国建材报》《湖北日报》《检察日报》《上海法治报》等报刊上发表过500多篇文章,眼下正行走在学习杂文写作的道路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