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品味一则医疗广告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5-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大道两侧的电线杆上,一根接着一根、一块连着一块的“医生好、花钱少、康复早”的医疗广告语牌,奇眸耀眼,沁心入脾。虽说落款为某民营医院,但更是很多患者及其亲属们的心言腑语,真是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

  应该说,这则广告语来自群众,源于实践,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花小钱医大病,甚至不花钱而只需要改掉某种不良生活习惯,也能让某一病状消失。据媒体载,我市街河市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李成主,人虽仙逝,但名竖“口碑”。有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患感冒,当时李只给其开了6分钱的药(现在充其量是6元钱),要其“多喝开水,注意休息,这点药一吃会好的”。当时,患者认为这是“开玩笑”。结果药到病除。没过几天,这位老师浑身发痒,“痒得比疼还难受”,依然找李成主医师求诊。当“问”知是“天天用香肥皂洗热水澡”,便告诉患者:“不要吃药,再不用香肥皂洗澡,过几天就会好的。”果然,金口玉言,几天后就真的不痒了。

  更应该说,这则广告语来自医患双方的内心追求,代表着医患和谐、与时俱进、向好向上的必然趋势。前些年,由于横流物欲对医疗环境的无情冲击,再加上一些未经过临床实践和科学论证的所谓“高新疗法”,把有些患者忽悠得神魂颠倒。随之而来,“看不了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三不论”,一度严重损害着医疗机构和医护队伍的形象。近几年,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理直气壮进行反腐倡廉,严惩“医闹”,清除“医托”,打击“号贩”,而使医疗秩序井然。再加上“新农合”“城医保”“大病救助”和“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市)”等分级诊疗措施落实到位,一种患者把医生当“恩人”、医生把患者当“恩师”(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及创新均从患者身上获得)的新型“双恩”医患和谐关系日趋向好向上,与时俱进。5月20日,国家药品价格首次谈判公布的“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种药品降价幅度分别达到67%、54%、55%的结果,更是令患者心里乐开了花,天使眼里笑出了泪。

  还应该说,这则广告语已经充分折射出药物疗身与情感疗心同步辨证施治的功力无穷。对疾病的科学心态应是既要藐视,又要重视;既要施药治身,又要沟通疏心;既要因体质而需,又要因心态而宜。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既可以缩短治疗的周期,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又可以避免重复治疗,把可以降低的费用节省下来。这样,于国于家,于医于患,于近于远都有利。

  如何使“医生好、花钱少、康复早”成为一种常态?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好。首先是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水平当做建成全面小康的硬指标来对待、来落实、来实现,从而确保受法律法规约束的资金投入到位,按数准时入账。其次是切实理顺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进货渠道,各个卫生医疗机构都应以国家卫计委为榜样,建立专班,同心戮力把虚高的药品(械)价格坚决降下来,确保医保+自费,永远看得起病。再就是组成部门主管、医院主体、医生主导的医患和谐体制机制,确保“双恩”关系成为一种永恒,从而让卫生计生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