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孩子颁奖与重新入党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5-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光亚】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央视《欢乐中国人》年度感恩颁奖盛典,来自北京丰台区军休干部陈荣超夫妇家庭,被评为“十大欢乐家庭”之一。唯独给陈老颁奖的,是来自四川龙门晨阳希望小学的一名9岁的小学生。这一最小年龄给高龄老人颁奖,看似“儿戏”实为“匠心”。

  陈荣超二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先后捐资60余万元,建起2所希望小学、28个希望图书馆,资助6名贫困学生。为了办好学校,他和老伴13次远赴四川(年平均两次),6次北上内蒙。从北京到雅安、到卢山、到龙门乡希望小学坐火车下来,老两口还得换三次长途汽车,去一次光路上就得四天时间。他俩每次去,不仅自掏路费,而且决不空手,先后出资1万多元,为学校购置了各种教学光盘320多张、各种教学参考书、一台29吋彩电,并特意留下1.5万元作为学校奖励和扶困基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组织者特意让晨阳希望小学的师生献花颁奖,旨在内化传递感恩,升华爱心共享,淡化功名利禄。正如陈荣超获奖感言所说:几十年来,看到捐助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成长,感受爱的火炬在他们身上一代又一代传递,我感到无限欢乐!

  陈荣超夫妇在北京播撒爱心,温暖全国。由此,我想到了爱心老人罗范武。罗范武在松滋爱如泉涌,情暖金松大地。

  2009年,纸厂河镇的罗范武,被评选为“最美松滋人”。颁发奖状时,他强烈要求恢复党籍,并现场用毛笔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当年7月1日,罗范武再次宣誓入党。两次入党,整整相隔71年。

  罗范武1918年出生,19岁入党,成为地下情报人员。皖南事变后,被关押恩施监狱,后获救,工作至解放。1953年被批斗、监禁、劳改,1986年平反。他蒙冤33年,依然相信党,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91岁高龄还想着入党,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信仰没有错!

  罗范武以实际行动践行绝对忠诚于党。每到吃饭时间,他到家门前的广场给流浪汉送饭,刚开始是盒饭,流浪汉说吃不饱,改用保温饭桶,坚持送了10多年。他经常给镇福利院献爱心。给福利院老人捐鞋,去之前,他会问清有多少人,每个人穿鞋的尺码是多少,据此列出清单购买。到福利院后,他给老人们每人捐款50元。这样的情景每年一次。得知金羊山小学100多学生冬天洗澡不方便,他就主动捐款1万多元建浴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1997年,曾家河涨大水,河坝漫水,有一名村民路过时被淹死。罗范武听说后去找牛王山村,村里拿不出钱,就自己出资。几天过后去看路没修好,他就带上大儿子罗世黎,拖着砂石带上工具亲自干。没多久,路修好了。再过一阵,他又去河坝,还是不放心,就再拿出钱来,把河坝加固了。

  每天上班经过车站,只要不下雨,就能看到罗范武在扫地,24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一些人认为罗范武在“作秀”,镇民政办主任周贤虎反驳说,“谁能作秀24年?一不图名,二不图利!”

  纵观二人的感人事迹。 两位老党员,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 “还要再为党做点什么?”他们再立新功,功德无量,感天动地。现实中部分共产党员不是“为党做点什么”,而是向党要点什么;不是向党争工作,而是向党争待遇。他们见荣誉就上,见好处就争,见利益就抢,成了名副其实的“捞党员”。这些“捞党员”,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无视党规党纪,落得不是“老虎”,就是“苍蝇”的可悲下场,为人民所不齿!

  “遗产捐献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献医学研究,这是老党员最后的一笔党费。”这是陈荣超的准遗言。“真心希望回到党的怀抱,能名正言顺地以一名共产党员身份过组织生活。”这是罗范武71年来孜孜以求的夙愿。“准遗言”“军令状”般书写的是甘洒满腔热血,甘献全部家当的“绝对忠诚”。“夙愿”微言大义,抒发的是对党的高度信赖,是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的矢志不渝的情怀。

  只有不忘初心,抱定“让剩下的人生更有意义”目标,才能永葆青春,继续前进!

 

  2017-5-14

 

  (作者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理事,东方书院副院长,已出版文学作品集《海之孕》)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