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孝”与“爱”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0-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孝道是自西周时期就有的,可以说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如何举足轻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对孝道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善事父母、善事老人都应该称为孝顺,而孝顺两字经过几千年来的沉淀与传播,大致上已经定义为了“善父母事,听父母言”。其实,这是不对的。

  著名的中国导演李安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孝顺”其实是一种很过时的观念,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这就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起了很大的冲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说白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必要制造一种阶级的概念,没有高低阶级之分,亲子关系也应该平等自由。当然,把这个与老派的中国人讲上几百年,也是讲不通的。

  难道就凭一个导演的一句话就可以否定掉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吗?当然不是。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不顾事实,盲目顺从,是陷父母于不义,实为不孝。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才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注意!是顺从父母的意志,而不是思想。父母的意志小孩应该尊重和顺从,而不顺从父母的思想呢?如果是一个从小就有自我思想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恐怕“不懂事”的帽子会扣上好几顶。孩子与父母的谈话一旦谈不拢父母哪次不是以养育之苦的杀手锏结尾的?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父母常常以“我是为你好”的高人一等的姿态去看待孩子的,孩子真的好不好并没有观察到。在孩子的位置呢,父母的意志是值得孩子们倾尽全力去继承的,而自己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家庭的重要性在最近两年讨论颇多,甚至出现了“父母皆祸害”的惊人评论。中国父母很喜欢把“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这无疑是一座无形的山压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爱太沉重了,没有一点承受力的孩子,半辈子都得在压力中度过。

  李安导演还说:“我不教我的小孩要孝顺我,我只教他要爱我。”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不是像孝道那样很惆怅的概念,是很干净的感情。

  孩子爱父母,不要认为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应当,要对生养之恩怀揣感激之心;父母爱孩子,不是将压力给孩子,孩子怎么去立足于社会他们心里早已有数。至于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为“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