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苏轼的牢骚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2-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卢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苏轼吃饱饭没事摸肚子很大,然后就问别人,你知道这肚子里都是什么吗? 有人讲是一肚子文章,知道是在吹捧他,他就摇头说不是。后来问朝云,朝云说一肚子牢骚,他说对了。其实他很知道自己,这是一个大智慧,生命里我们会作假,塑造一个假的自我出来,越来越觉得是真的自我。

  19岁跟爸爸、弟弟离开家乡去考试,文章写得那么好,惊动朝野。欧阳修认为他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不敢给他第一名,给了他第二名,放榜后报告仁宗皇帝说:“是个传世奇才,将来的太平宰相。”19岁就得到这样的名声,这个才子其实一直在伤害别人,只不过自己不知道。他写文章这么容易,而别人写文章却那么难。每次做官都派最不好的地方,于是,他就有很多的牢骚,变成他一段时间写文章的基础。

  45岁时因“乌台诗狱”被逮捕,的确因为小人,也与他经常的抱怨有关。他的诗句中有很多不满情绪,这么有才没被看重,有才为什么一定要被看重? 如果能够了解“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分寸,了解有才与无才在世间并存的意义,恐怕会更豁达和包容。他在落难前不懂得,45岁被提解进京,常常疲劳轰炸审问和侮辱,生命有了更大的领悟。有人曾把陷害苏东坡的小人一一列出来,如果继续抱怨,他的生命是不会跳跃的。在监牢里面的这一段时间,苏轼写给弟弟的诗,“是处青山可埋骨……再结来生未了因”,感人至深,没有任何要求所谓的权利、财富、正直,而是说和自己眷恋的人在一起过平淡天真的日子才是重要的。这是苏轼不得了的跳跃,被放出来后下放黄州,整个生命都改变了。大家看到《念奴娇》“大江东去很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会感觉到苏轼不是走在宋朝,而是走在三国的历史中。

  苏轼完美地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的融合,在宗教上的领悟没达到那么高的境界。记得苏轼读佛经后写信给佛印和尚说:“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也不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气了,什么都没有了。”佛印和尚就原信退回说他放屁,苏轼气得半死,跑到金山寺去大驾佛印。佛印就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马上就懂了,自己也哈哈大笑,还把做官的玉带押在金山寺作镇寺之宝,说要这些身外之物干什么。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其实修炼是为了回来做人,不是告诉别人自己多了不起。

  烦恼是自己找的,想逾越这个东西,会发现“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个精彩的开始。大部分烦恼都是没有办法自嘲和调侃,能够哈哈一笑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2017.12.11

 

  (作者简介:卢鼎,湖北石首人,工作于石首东升一中。大学本科文化,荆州市作协会员。左手写业务论文,多篇在《湖北教育》《德育报》《学校文化》《班主任之友》《教育体育》等刊物发表;右手写文学作品,多篇小小说、散文在《荆州日报》副刊、中财论坛、《顺德文学》《楚都文学》《绣林》杂志《楚望诗刊》等刊物发表,在大楚英才网、多个微信平台推送。)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